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大上海的小渔村

2020年07月14日 20:34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00710093623

▲潘鲁生参观农民画

山阳镇金山嘴渔村是迄今上海最后一个保留相对完整的渔村,在这里,我先后参观了海阔·东岸文化创意园、渔民老宅、渔具馆、历史文化馆、妈祖文化馆、民宿等特色民俗民间文化展厅,与当地一家民宿的创办人李伟进行了交流,探讨了渔村民间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转化问题。

随着上海文化旅游拓展,近郊游成为新的看点,金山嘴恢复渔村传统的生活面貌,以渔村文化为基础发展文创产业。一方面,充满乡土味道,与都市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当地还引进了不少创意工作室和创意企业,涉及现代绘画、渔民画、雕塑、陶艺、摄影等,共同发展渔村文化经济。在经营机制上,采用由民间资本参与,结合企业运作和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海洋产品贸易及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山阳镇政府同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展演活动和展览,以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在海阔·东岸文化创意园,我们看到,园区设有教育培训机构、图书室、咖啡馆、美术馆、创意办公室,文艺气息浓郁。图书室里,用脚手架筑起的书架上陈列了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限量版图书,还有《金山县志》《金山嘴渔村风情》等史志资料,墙上展示了金山农民画。人们可以在此品茗读书,也可以小聚聊天,是一个享受休闲和阅读时光的空间。经营者从各地收集的传统家具、铜灯、铜锅、石雕等老物件散放在创意园的各个角落,还陈列了许多现代雕塑、壁挂、绘画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一个空间。

渔民老宅在金山嘴护塘脚下,当地人说这里是离海最近的地方,也是上海地势最高的地段,其中包含了从渔作生活逐渐定居,进而进行海产品贸易和生活的变迁过程。渔民老宅中陈设有金山嘴渔民的民居器具及生活劳动工具,可以看到以往渔民使用的灶头、织布机等,同时展现了当地渔民的织网技艺。老宅中的三头灶上绘制着完整的灶头画,灶身上绘制着“年年有余”“火烛小心”、金山嘴渔村旧貌、莲花等,展示了渔家生活习俗。渔具馆内珍藏有一艘两米长、0.45米宽的舢板,这是山阳镇渔业村姜品云师傅按照过去的式样翻制的,馆内还陈列了记载海塘历史的青石碑、渔船部件大玉箍、腌制海蜇用的大缸、制作渔船的图纸、织网用的箐等各式各样的渔具,是一种生活和劳作历史的遗迹。

在历史文化馆,可以了解金山嘴的历史。其中《金山海塘变迁图》记载了始于三国时期东吴的“金山咸塘”不断内徙重筑的历史,以及西塘工程的全貌。妈祖文化馆展示了金山嘴一带的民俗信仰。比如展壁上呈现出全年渔民劳作使用的民间谚语,如“初一,月半,子午潮”“初四,十九,涨潮,正好吃酒”“青蟹咬人不松口,丢钳保命偷偷溜”等,向访客介绍了金山渔村的节气民俗。在村心湖(也叫祥鱼湖)上,伫立着一个特殊的捕鱼工具,据说里面蕴含了上海的简称“沪”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金山嘴有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在海边玩耍,发现海水退潮后芦苇荡里困住了很多鱼虾,于是他将芦苇和竹片砍来制作了一种简易的捕鱼工具,只需将其立于沙滩上就可以捕捞到潮水带来的鱼虾。这种特殊的捕鱼工具被称作“扈”,与上海的简称“沪”同音,“沪”由此而来。当地民宿也是金山的一大特色,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突出海洋文化创意,让人感受渔家生活,而极具特色。

上海金山嘴渔村依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创,是当前城市近郊乡村发展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和机制,主要是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渴望自然、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形成了回归过往的“逆城市化”需求,从而依托并发掘乡村的生产、生活、自然特色,发展旅游,既适应了旅游文化市场需求,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进一步认识和发掘了乡村文化的价值,带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应该说,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还需把握一个关键点,就是乡村文化本身。文化是历史生成的,是体验性的,是离不开土生土长的村民乡亲的,特别是依托于文化、以文化为内容的旅游要时刻注意尊重原生态文化,保护好其生成发展的生态,并让村民参与进来,保证其中的人文气息和深度体验,避免市场化可能带来的模式化开发、同质化发展和“乡土味”的缺失。从根本上说,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的基础是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要让这种活态文化充满活力,才能发展得更好、有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化 渔村 金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