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人事任免 任前公示 反腐动态 人事观察

首页>人事>聚焦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干部担当”——接力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

2020年07月15日 09:09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镇建设全景。新华社发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原隆村原隆小学,老师在用电子屏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新华社发

宁夏隆德县就业困难人员在由闽宁协作共建的手工艺制作中心内创作产品。光明图片

编者按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4年来,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续奋斗,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院士专家、西部计划志愿者远赴西海固,与当地人民一起洒下汗水、种下希望,矢志不渝战贫困、圆梦想。

近日,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光明智库特聚焦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推出系列报道。上篇,让我们走近闽宁协作中的援宁干部群体,听四位老中青代表讲述他们真情奉献、矢志不渝的动人故事,并请专家分析点评。

坚守初心——20多年携手奋斗,收获满满的幸福

讲述人: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原主任 林月婵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开始了对宁夏的对口帮扶。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他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正是他亲自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倾注大量智慧和心血,才让帮扶工作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创造了东西部对口协作的“闽宁模式”。

1997年3月,我第一次带领考察组踏上西海固的土地。尽管此前早已听说这里“苦瘠甲天下”,但眼前的一切,还是深深触动了我: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为了卖出自家种的土豆,衣衫破旧的农民冒着寒风,深夜便开始在加工厂门前排起长队……

西海固的贫穷让我震撼,也让我下定决心:要扶贫,必须首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期间,我先后40多次赴宁,每次一下飞机就直奔山区,走村串户调研摸底,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那里工作的福建援宁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我们提交给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手资料,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设”“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扶贫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靠单打独斗,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拳头,打出去才有劲。闽宁两省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接续推动。在宁夏调研时,给我们开车的司机说自己曾给福建老板开过车,我就请他帮忙联系这些福建企业家,结果他一口气请来了40多位闽商。我觉得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帮扶力量,便组织闽商们成立了福建宁夏企业家扶贫协会,并请宁夏的一名退休干部来当秘书长,专门协调解决企业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后来,又有来自福建的志愿者领队找到我,希望参与闽宁协作帮扶,我热情欢迎并很快做好这项工作。此后,我们还协调福建教育、卫生、民政等各个部门一道加入闽宁协作帮扶,形成了全省共同参与的格局。

青年是脱贫致富主力军,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调研时,我看到一些当地青年在家致富无门,就鼓励他们走出大山,去福建务工就业。当时很多年轻人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同时还牵线福建企业,为他们一个个找好工作、谈好待遇、安排好生活,彻底打消他们的顾虑。1998年下半年,西海固93名青年告别家乡,踏上了赴福建务工之路,成为当地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年轻人。两年后,我们组织这批年轻人回到故乡现身说法,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宁夏劳务大军进入福建,帮助当地许多家庭脱贫奔小康。

光阴荏苒,闽宁协作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在闽宁协作过程中,宁夏方面对困难群众的帮扶起主导作用,福建援宁干部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工作。每次下乡,我们都是与宁夏干部一起去了解情况,一起探讨帮扶方案。正因为双方亲密合作、形成合力,帮扶解困才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听到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的成绩,我心里无比激动。之后,我应邀参加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20次联席会议,并领到了“感动宁夏·2015年度人物”特别奖的奖杯和证书。个人的小小努力,融入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共奋斗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

接力传承——把福建援宁干部这块牌子擦得更闪亮

讲述人:福建省妇联副主席、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陆菁

2016年11月11日,我带领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21名队员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2019年1月28日,第十批援宁工作队挂职期满。808个日日夜夜,我们帮助5.36万名宁夏贫困户脱贫,书写了新时代闽宁协作新答卷。

“武夷六盘同脉搏,八闽塞上心相连。”铁打的闽宁协作,流水的挂职干部,更迭的是身影与面孔,不变的是责任和情怀。前九批援宁挂职干部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留下了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敢拼会赢的优良作风,两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作为接棒人,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矢志不渝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践行好、传承好。

我们把奋斗的热情播撒在六盘山下、黄河岸边,结出累累硕果:招商引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融侨集团,建设固原市单体投资最大的农业项目——“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扶持建设100个村级扶贫车间,吸纳39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高度肯定村级扶贫车间“很有意义”;把生态扶贫列入闽宁协作重点,引入福建生态建设经验,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探索“三四五”模式,建设闽宁示范村110个,2万多名贫困群众受益;在固原开展“善行六盘”系列扶贫济困活动,惠及贫困群众13万多人。

我把宁夏群众当成亲人。因为交通不发达,在固原出行十分不便,我非常着急,多次奔走,积极与厦门航空公司、民航西北管理局、西部机场集团沟通协调。2017年10月30日,厦航MF8263航班抵达六盘山机场,标志着福建与固原两地的空中通道全新开通。目前,航班已累计运送旅客近10万人,客座率逐年攀升。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虽然固原干燥、高海拔的气候和环境让刚到黄土高原的我吃了很多苦头,失眠、头疼、血压升高等身体不适和饮食的不习惯整整困扰了我两年多,但我从没有想过后退一步,始终坚守在西海固脱贫攻坚主战场,力争把福建援宁干部这块牌子擦得更闪亮。

宁夏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日前,我带着一批女企业家重返固原。闽宁两省区妇联、女企业家等签署了一系列新的合作协议。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闽宁扶贫协作,为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自己的力量。

躬身为桥——架起经贸合作、人员往来、观念互通的桥梁

讲述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 黄水木

在宁夏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作为第十一批福建援宁工作队领队,和队员们一起接过了援宁工作的接力棒。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闽宁协作联席会议精神,从资金、项目、产业、就业、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入推进闽宁扶贫协作。

刚到宁夏时正值寒冬,也是农闲时节,我顾不上饮食、气候等方面的种种不适应,用了十几天时间,到对口帮扶的9县1镇走访调研。干部群众对如期脱贫充满信心,但同时也担忧:如何在产业上持续“造血”,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元旦开始,我陆续走访宁夏福建总商会,泉州、南安等商会及一些会员企业,同企业家座谈怎么深入开展闽宁产业合作。得知宁夏有5600多家闽籍企业、商户,8万多名闽商,我非常兴奋。我想,如果把这些懂经济、有能力的企业家们团结起来,搭好合作平台,一定能为闽宁协作注入更大动力。

我还走访了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机构,推动闽宁企业、银行面对面洽谈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决定开展“百场千企进宁夏”产业扶贫活动。一年多来,此类活动已举办了73场,先后邀请企业家到宁夏考察投资900多人次,实际到位资金72.6亿元,还新建了2个扶贫产业园。同时,推动福建在宁企业新增投资项目59个,投资额37.7亿元。

西吉县吉强镇水岔村是我的扶贫联系点。以前的水岔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里的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一片萧条。走访农户后,我们决定援建一个以生产花灯为主的扶贫车间。去年8月8日,扶贫车间正式启动,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0多人,月工资最高能拿到4000元。如今,各类扶贫车间已在宁夏遍地开花。我们想方设法增强闽宁扶贫产业园、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的带动能力,帮助70家企业援建184个扶贫车间,吸纳3169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在消费扶贫上下功夫,累计实现销售额16.32亿元,带动2.74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我们还建立部门联络员制度和项目落实推进机制,协调组织福建1384人次到宁夏开展交流帮扶,并积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队队员积极联络海内外渠道,组织捐款、筹措物资,让扶贫车间及时复工复产,减轻了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是对我们的最大激励。每次翻阅20多年来关于闽宁协作的图册、资料,我都对一代一代援宁人满怀敬意。立足当下,我们愿躬身为桥,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让闽宁协作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智志双扶——兜底保障对象变成产业脱贫一员

讲述人:福建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宁干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樊学双

2016年年底,我作为援宁工作队队员从福州省闽侯县来到固原市隆德县。经过调研,我把工作重心放在对贫困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大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上,但如何打开新局面,却让我一筹莫展。

建档立卡贫困户辛宝同一家“一户多残”,他和父亲都是高位截瘫,全靠50多岁的母亲照顾。父子俩治病欠下近30万元外债。除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补贴,一年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是全家唯一的收入。第一次见到他时,正值青春年华的辛宝同几近木讷,眼神黯淡。而在隆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有2000多人,如何帮助这个群体增收脱贫,我一直在思考。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创新形成“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统筹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与脱贫,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一开始动员残疾人参股合作社时,几乎没人愿意。他们说,很多健全人创业都失败了,残疾人创业压根就不可能成功。大家有顾虑,我们就边干边动员。创业知识和技能教一遍学不会,那就教10遍;产品品类太单一,我们就到一家家工厂考察比较,有时为了找到一种质优价廉的产品,要比较十几个厂家。

最初,我们创立的扶贫助残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我就背着六盘优粮马铃薯方便粉丝、隆隆薯沙棘汁等样品到全国各地推介推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电商合作社的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利润500多万元,今年为239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186万元,使他们由社会保障兜底对象,变为产业脱贫的一员。

辛宝同一家进入托养创业中心后,吃住有了保障,母亲照顾父亲的同时在扶贫车间干活,辛宝同成长为电商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过去一年,母子俩收入近13万元,主动申请放弃了一家三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被评为宁夏自强模范。

我们还建设闽宁扶贫车间40多个,帮助10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采取夏令营、公益兴趣班、乡村妈妈爱心驿站等多种举措关爱留守儿童,受益4000多人次。

即使是特殊困难群体,也可以重新开启人生!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帮扶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高建进、王建宏、王斯敏、张胜)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