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乡村留守娃的“童伴妈妈”

2020年07月15日 10:20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7月10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留守群体再次触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帮扶留守儿童,社会力量是重要参与者。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15年启动“童伴妈妈”项目以来,以“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为村级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监护网,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途径,为政府政策落地提供参考。

项目启动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多地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合作,在59个县的643村(包括39个贫困县的4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童伴妈妈项目,覆盖37万余名儿童。期间,“童伴妈妈”用爱与陪伴谱写了温暖的故事。

“童伴妈妈”郎文燕:“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郎文燕和孩子们在一起

郎文燕和孩子们在一起

64个留守儿童、6个困境儿童,这是贵州省龙里县平山村“童伴妈妈”郎文燕放在心里、记录在册的数字。

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服务,挺难。

第一件难事是村民的不理解。留守儿童大多与老一辈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们听不懂“童伴妈妈”是啥,见到郎文燕扭头就走。

第二件难事是走访难。平山村每月都有新生儿,有满18岁的,有到城里上学的,有节假日回来的和不回来的……这都需要郎文燕一趟一趟地通过家访摸清情况,有的时候走上半天,却没人在家。

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郎文燕发现,有的孩子因为从小缺少陪伴,性格孤僻、内向;有的是孤儿,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帮助;还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整天沉迷手机游戏……各种各样“疑难杂症”,像一根根小针扎在她的心上。

“性格孤僻,我可以慢慢开导,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针对孤儿,我可以帮忙办理生活保障,满足生存需求;孩子辍学,我可以寻找问题根源,多方沟通协助孩子返校。”郎文燕说,“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2017年6月,村里“童伴之家”的第一批物资配备到位,绘本、故事书、各种玩教具吸引着孩子们,村民们态度也改变了,“他们觉得我是真正在为孩子们服务。”

入户走访过程中,如发现特殊个案,郎文燕就及时记录、链接相关福利资源并上报,留守儿童信息系统做到一人一档,不遗漏任何一个孩子。除此之外,布置“童伴之家”、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爱好等,郎文燕都完成得一丝不苟。

村里的小富、小义兄弟俩,父母离异,父亲收入微薄。

郎文燕心疼俩孩子,主动了解国家对贫困户的福利政策并进行链接,向身边人收集旧衣旧物送给他们,帮助孩子改善生活状况。她还耐心地改变孩子的卫生习惯,教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教育他们要勤洗澡。在她日复一日的“唠叨”下,孩子们不仅非常注意个人卫生,还会干家务,有了小小“顶梁柱”的影子。

如今,郎文燕走在村子里,常常有孩子笑着喊“郎妈妈”。邻里间唠嗑,她被问得最多的是“最近有什么主题活动”。大家都知道,她是村里的“童伴妈妈”。

“童伴妈妈”唐清英:“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唐清英和孩子做游戏

唐清英和孩子做游戏

“其实我小时候,也是个留守儿童。”唐清英笑着说。

现在,有着两个孩子的她,又和留守儿童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她成了全村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

小时候,唐清英的学习成绩很差,放学后经常被老师留堂直到天黑。她希望父母能陪伴在身边,然而,在电话中,“那些想让爸爸妈妈安慰自己的话,却从来都没有开过口。”

因为有过留守的经历,唐清英生下孩子后,和丈夫放弃了原本在浙江的工作,回到江西省赖塘村的老家开了家小店,陪伴孩子成长。

2018年5月,唐清英当上了“童伴妈妈”,开始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服务。

开始并不顺利,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她被狗追着跑;第一次在下雨天的家访路上,她摔了一身泥;第一次同时面对这么多孩子,她有点不知所措。

也正因为这些“第一次”,她一点一点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村里有了“童伴之家”后,很多孩子来玩玩具、做游戏。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似乎玩腻了,唐清英耐心地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再结合童伴妈妈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制订活动方案。

知道女孩子喜欢跳舞,她上网下载视频,一遍遍地自学,然后再教给她们;知道男孩子喜欢打球,她又撸起袖子,和少年们一起挥洒汗水……她用一片真心,换来了孩子们的敞开心扉。

有一次,她发现,有孩子在院子里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句话:“童伴之家,我们的家;童伴妈妈,我们的妈妈。”简单的话语如一股热流撞进她的心里,“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2019年春节期间,唐清英组织了一次亲子主题活动,帮助孩子和回乡的父母增进感情。她准备了一些亲子游戏,孩子们进行才艺表演,这是村里“童伴之家”开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每一个家长、孩子都特别开心。

活动结束后,唐清英疲惫地瘫坐在椅子上,嗓子已经哑了,但心里却充满了温暖和成就感。

“童伴妈妈”李前梅:“爱的感染和传递从来无需多言”

李前梅到五年级教室宣传安全常识

李前梅到五年级教室宣传安全常识

李前梅两岁时,父母外出打工。“我那干瘪瘦小的童年,父母常年缺位。”

成为贵州省绥阳县萝柏村的“童伴妈妈”后,李前梅下定决心要帮助孩子们。

然而,工作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她甚至被误解为“人贩子”。

李前梅毫不气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会向村委会报告,村委会解决不了的,她就向民政局上报,为孩子们解决困难。渐渐地,她完成了辖区内儿童信息建档工作,还和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和监护责任书。

每次开放“童伴之家”活动之前,李前梅会与孩子们商量,将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偏激、孤僻的孩子带动起来,鼓励他们融入这个“家”,感受温暖。

漫长的童年,孩子们要学会和同龄人友好相处。李前梅想到一个办法:发动孩子们成为小小志愿者。她找到当地初高中成绩比较好、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亲密,“童伴之家”的孩子们会经常和志愿者说一些悄悄话。不少假期返乡的大学生和学校老师也纷纷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留守儿童们并不是都羞于表达,总有一些胆子特别大,带动性很强的孩子。因此,倾听他们的想法尤为重要。”李前梅说,“我对孩子们保持尊重,并愿意倾听。”

村里有一个叫小萧的孩子,父母离婚。这孩子胆子特别大,不太听话,喜欢调皮捣蛋。

最开始,小萧不愿意开口叫李前梅为“童伴妈妈”,后来才随着了解慢慢加深,李前梅才知道,孩子心里一直纠结于母亲的离开。她和孩子交心并鼓励其努力学习,慢慢地,孩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成为了小小志愿者。

每当遇到一些新的困境儿童,“童伴之家”的小小志愿者们都乐意提供帮助。李前梅问孩子们怕不怕脏,孩子们回答:“我们不怕脏,因为当初‘妈妈’就是这么照顾我们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照顾别人。”

“爱的感染和传递从来无需多言,就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李前梅说。

“童伴妈妈”张蓉:“张妈妈一定会帮你实现愿望!”

张蓉在“童伴之家”组织主题活动

张蓉在“童伴之家”组织主题活动

2016年春,张蓉成为四川省南江县碓盘村的“童伴妈妈”。

有一次入户走访,她看到一个在树林里玩泥巴的孤单身影,到家和奶奶聊天才知道,这孩子8岁半了,患有先天性疾病,寻医看病花光了积蓄也没有好转,家里一直没有钱给孩子上户口,孩子也没能上学,父母为了还债,都出门打工去了。

张蓉问孩子:“你有什么愿望吗?”

这位叫做小琳的孩子胆怯地说:“我想去上学。”

听到这小小的心愿,张蓉心如刀割,安慰道:“孩子,别担心,张妈妈一定会帮你实现愿望!”

身为“童伴妈妈”,张蓉要做的是链接当地政府部门、共青团、妇联等多方资源帮孩子们解决问题。

在她多次联络与沟通后,小琳父母回到家,张蓉陪同他们找相关部门上好了户口,争取到了低保,又联系学校,让孩子顺利入学。接着,张蓉又和村两委协助家长去当地残联办理了二级残疾证,可以享受国家发放的护理补贴。孩子的心愿慢慢地实现了,心情也渐渐变好了。

2017年12月,在童伴妈妈项目省级合作伙伴共青团四川省委的安排下,张蓉带着小琳和她的妈妈到华西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孩子第一次看了3D电影,第一次品尝肯德基,还参观了大学校园,参加了共青团四川省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活动。

小琳非常喜欢“童伴之家”,每个开放日都不缺席。张蓉带领她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绳、打乒乓球、折纸花、讲故事、下跳棋,让她找到了自信,脸上随时都有甜甜的笑容。

小琳的故事仅是个案。这3年,张蓉家访了1258人次。全村有23名困境儿童、4名残疾儿童、19名单亲儿童、85名留守儿童。期间,她帮助两名辍学儿童返校,协助25名儿童办理新农合,协助12名儿童办理户籍登记;为5名儿童办理大病救助,为43人申办低保;申请链接帮扶资金1.5万元。共青团南江县委两次安排张蓉做授课老师,培训了40名“爱心妈妈”;她还应邀向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童伴妈妈”分享了经验和心得。

“项目实施的3年,是孩子转变最快的3年。”张蓉说,“叛逆的少年懂事了,主动为瘫痪的爷爷奶奶上山砍柴;厌学的孩子喜欢上了读书,发誓要考上大学;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终于敢和伙伴们一起上台表演节目……用爱陪伴、用心引导,孩子一定会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儿童均用化名。中国基金会供图。)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孩子 儿童 童伴妈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