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社会责任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幸福!”

——访全国人大代表、特殊教育老师石慧芬

2020年07月15日 10:55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孩子们的“石妈妈”

“同学们,假期愉快吗?欢迎回到学校!”5月31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八年级的教室内,石慧芬边说着普通话边打着手语。这天,她和班上的9个孩子迎来了疫情后的开学第一课。

石慧芬在上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_爱奇艺

石慧芬在上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月29日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刚刚参加全国两会归来,短暂休整后即投入工作。

“最担心的是孩子们耽误了学习。我们是从4月5日开始上网课,由于不能面对面互动交流,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来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石慧芬说。

站在校门看,石慧芬所在的学校和普通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操场上篮球场、塑胶跑道一应俱全,教学楼素净整洁。但再深入,就会发现一些不同。认知系统、感统训练、肢体康复、心语等功能教室,显示了这些孩子的“特殊”之处。在这里,掌握自理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远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而这,需要像石慧芬一样的特教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石慧芬很喜欢这句话,“以爱动人、以爱感人、以爱育人”,这是石慧芬在特殊教育20年的切身感悟,不断的教学实践,她领悟到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出好学生。

“可能走进这样一所学校,‘爱’就是一种自然吧,甚至保洁阿姨也是带着爱去工作的。”课间休息时,给孩子梳头发、为孩子擦去满嘴油、哄孩子睡觉的老师,一口口喂孩子吃饭的食堂阿姨……石慧芬总是在不经意间看见这暖心的一幕幕。“这些不经意,早已成为我们特教老师的习以为常。”

从一年级到初三,9年的相处时间,早上7点到校,等孩子们下晚自习才离校,比和自己亲生孩子相处时间还长,石慧芬知道自己带的每个班里每个孩子的习惯,“早已经变成了亲人。”孩子们心中,她们更愿意喊石慧芬一声“石妈妈”。

胡林玉是2015级的学生,毕业那天,她一直喊着“石妈妈”,哭成了“泪人”也不愿意离开学校。现在,胡林玉在贵阳上高中,每逢假期都会去探望石慧芬。谈到石慧芬,胡玉林的父亲说:“我完全信任她,因为我可以感受到她和我女儿间的默契。”

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和胡林玉一样,把石慧芬当成妈妈,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遇到难事还是喜事都给石慧芬发个微信,还经常会发信息说,“石老师,有时间视频吗?我想您了。”每当这时,石慧芬也总会第一时间回电,因为她心里装着每一个她教过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学生母亲欣喜地告诉石慧芬,没想到她的儿子只用了两年时间,从“懒孩子”变成了妈“小帮手”。“现在,孩子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他说他这么做,老师知道了会很开心。太神奇了,谢谢老师,要知道,他原来在家基本不和我们交流,没想到孩子还能有这样的改变。”

很多人敬佩石慧芬20年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坚持,她说,“这不是靠坚持,我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孩子们的纯洁善良让我从中收获了爱和幸福。”这些年,她有很多次机会调离务川特教学校,但最后都选择了坚守,她说,希望更多的人来关爱这群特殊的孩子。

专业是爱的支撑

“让孩子足够自信地接纳社会、融入社会。”这是石慧芬最大的心愿。帮助这些孩子学到基本的社会技能,是石慧芬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有空闲时间,石慧芬就会带着高年级学生到杂货店去,让孩子自主购物,鼓励他们和商家讲价。银行、图书馆、医院等也是石慧芬和孩子常去的场所,石慧芬说:“我希望他们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这样他们在与社会接触时,就能够有足够的信心。”看着孩子们逐步掌握基础沟通能力,石慧芬打心底里高兴。

学生们都觉得,他们的“石妈妈”有双“火眼金睛”,能观察到他们的每一点情绪波动。每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问题,这双“火眼金睛”又变得温柔似水,一遍遍耐心教导直到他们学会。

“每次我们有心事,石老师总是能第一个看出来,然后像朋友一样跟我们聊天,给我们出主意。”遇到事情找“石妈妈”成了孩子们觉得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石慧芬记得,一次班里的玻璃窗打碎了,没人站出来承认。“既要保护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也要培养他们的担当能力。”为了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石慧芬告诉孩子们赔付款她会去交,但希望打破玻璃的孩子能主动站出来。“我能看出来这个孩子经过了一番内心斗争,但在班会上还是主动站了出来,我当时真是高兴极了,因为他战胜了自己。”

20年的特教生涯,石慧芬到现在还是会因为孩子的一点点进步而欣喜若狂。“特教老师其实是一份特别具有成就感的工作,因为很多孩子都会通过特教老师完成从无到有的蜕变,比如,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第一个词,从不会对视到第一次看你的双眼,从没有规矩到懂得规矩……”

普通学生教一遍就会的内容要重复五六遍,为了让学生用残余听力听到声音石慧芬每次上课必须大声说话……每次上完课,石慧芬总是口干舌燥。没人要求她这么做,但她甘之如饴。这些年,教育学、心理学她也没少自学研究,还会带着其他老师一起学习。家长们的每一次感谢,孩子们充满信任和依赖的言语和动作,都是石慧芬坚持下去的动力。“专业是爱的支撑。”

履职担当,不负“代表”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石慧芬说她“代表”的是特教老师这个群体。“希望履职担当,不负‘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石慧芬也见证了自己所在的务川县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最开始我们学校只有4个老师、10多个学生,教室的黑板还掉漆。”如今,务川特教学校学生人数达到139名,班级也多了:听力障碍班3个,智力障碍班7个,自闭症班1个。“我们特教老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在日益丰富。”除了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外,学生们现在还有很多特色课程和综合课程可以选择:烹饪、篆刻、美术、缝纫、茶艺等。

这些年,作为人大代表,她致力于特殊教育的难点问题,呼吁大家关注特殊孩子,希望特殊教育更上一层楼。她积极参加调研、视察、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履职水平,为民呼,为民应。2018年,向全国两会提出的首个建议让石慧芬印象最为深刻:她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问题。“工作可以让孩子们觉得有价值、有尊严,也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建议很快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当年8月,在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支持下,务川县城第一家“无声饮品店”顺利开业;4个月后,由国家开发银行援建的“暖冬书吧”也开业了。石慧芬的8个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家庭的生活负担。”

2019年6月,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资助下,石慧芬带着21个特殊学生到北京研学,为他们开拓了视野,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去年,全校老师也得到机会到北京跟岗学习一周,老师们返校后都高兴极了。

今年,石慧芬在上网课时发现孩子们很难完成自己布置的观看新闻联播的作业,“因为手语屏幕占比较小,孩子们看起来比较困难。”她立即展开调研,发现很多听障人士有这方面的困惑,于是她撰写相关建议提交大会。

看着特殊教育如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石慧芬和同事们都很开心,他们相信,只要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回馈社会。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石慧芬 疫情 特殊教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