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政策解读 时评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页>扶贫>三同

“三同”年糕的故事

2020年07月15日 13:0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打与扶贫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下简称“三同”)回来,我在家里就“出名”了,除了认为我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农民现状外,亲戚们对我深入田间地头发现的美食给予了集体点赞。是啊,无论是大米、鸭子,还是腊肠、风干大草鱼,自家人几乎都是全员参与抢购的,唯独要拿出来说说的是年糕,必须承认,在年糕采购这件事上,我存了“私心”。

年糕,北方比较流行的叫法,在南方,它也被称为糍粑、粑粑。年糕本身的味道就是米香,却因为极强的味感包容性,和绝大多数的食材都能打配合战,气质颇似中国人给世界人民留下的印象,所以它非常受欢迎。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经济开发区新民村,我亲眼见证了全村老少从泡米、上屉蒸、加工成块、风干到交易的全过程,也吃到了热腾腾的头锅鲜年糕:这种年糕约莫着1根有15厘米长、3厘米宽,一斤只秤两三根,热着吃米香扑鼻,风干了“暗香浮动”,这要是买回北京吃,不要说给火锅、炖肉、炒菜做配料,单是煮袋方便面,切上几块年糕,那也绝对是美味。作为“吃货”,见到好东西不买回来和大家分享,不是我的习惯。但一问年糕的价格,我这心里打起了鼓。

“多钱一斤?”“2块5。”

哎呀!这么好的东西,多买会不会有占农民便宜的嫌疑?但不买我也忍不住啊。我突然又想到还有邮费问题,合计到最后,除了我随身带回的40斤按2块5一斤买走的之外,如果回北京还想买,算上从地头到北京的邮费,20斤包邮80元。

“这40斤还不够你过节吃?”看我问邮费啥的问得太执着(他不知道我平时就爱算个账),农民大哥咧开了大嘴。我当时看着眼前四大袋子白花花的年糕,也觉得保管够了。可人刚到京,“形势”突变。

四袋子年糕,给同事分了一部分,剩下两袋子,一袋子被给我接风的老妈拎回家,据说晚上就变成了盘中之物,第二天老妈派下任务,要求加购20斤,作为过年的“战备物资”。我自己留的这袋子,因为附近亲戚来串门,也给大家分了。几乎都是他们拿走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加购订单。

“不好意思啊,知道你年底年初最忙,但这个年糕的事你得帮我啊。”刚刚分开3天,我给全国政协挂职在新民村的第一书记吕赫发了微信语音。吕赫很帮忙,收钱记地址,帮我补了100斤散装年糕。

3天后,年糕到手,我的小家成了分拣中心,看着大家拿包的、拿袋子的装得不亦乐乎,我一边提醒大家“人家这年糕没放防腐剂、到家就得放冰箱”,一边就想,平时买点啥不得几百块钱,也没见大家这么高兴。这是怎么了?哎,想到当时农民大哥的笑,我也笑了,但北京人也有为异地美食动容的时刻,而这样来自刚刚摘掉贫困帽子、正要奔向美好生活的农村特产,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不正是最好的春节礼物吗?

临近春节,想到一年到头受到家里人关照太多,我又给大家补了60斤年糕,也就是这次补货,我的冰箱里才留下了10来根。

“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烫壶酒”……我一边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边把世代相传的有关过年的习俗教给我三岁的儿子,他现在未必能理解年是什么,但看到亲人们分年糕时的笑脸,他也笑个不停,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心灵感应,也或许是年年高的好兆头!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年糕 三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