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伍连德出任防疫总医官背后的故事

2020年07月17日 12:07 | 作者:王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哈尔滨鼠疫、伍连德等名词引爆朋友圈:当年中国经历了一场与今天一样严峻的疫情。回顾那段历史,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文梳理相关文献,为读者一一道来。

f45c94ddb69f42d3b9414c3430c5106f

1911年伍连德被授予协参领,获二等双龙勋章


昔年进士人中龙凤

1905年9月2日,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

1906年清政府修订了《考试游学毕业生章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2日举行新一届游学毕业生考试,这是科举废除后第一次举行留学生考试,俨然科举制的替代制度,唐绍仪为主考官,副考官包括有严复和詹天佑等人。

这次游学毕业生考试总计录取了32名,这32人分“最优等、优等、中等”三级,“最优等”8人授予进士出身,其余授举人。从数万人中选出32人,选拔难度不亚于昔日科举,8进士更是人中龙凤,他们是陈锦涛、颜惠庆、谢天宝、颜德庆、施肇基、李方、徐景文、张煜全。

陈锦涛: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赏法政科进士,相继任度支部预算司司长、统计局局长、印铸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大清银行副监督。

民国后,历任度支部副大臣、财政部总长、财政总长兼署理外交总长。抗战中出任伪职,1939年病死。

颜惠庆:毕业于维吉尼亚大学,赏译学进士,曾任外交部次长、多国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抗战期间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在上海主持难民和伤病救治,并为中国争取到大量美援,后滞留香港,因拒绝出任伪职,被日本人关押。

抗战后当选为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病逝。

谢天宝:丹佛大学医学博士,赏医科进士,历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巡洋长江舰队统制部军医长、海军部军医司医务科科长,民国后担任海军部军务司医务科科长,后调外交部,出任驻菲律宾总领事等驻外使节。

颜德庆:颜惠庆之弟,理海大学工程硕士,赏工科进士。参与多条铁路建设,任总工程师,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病逝。

颜氏三杰的另一位是颜福庆,是颜惠庆叔叔之子,其父亲去世后,被颜惠庆父亲领养,此时尚在耶鲁大学读书,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

施肇基: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赏法政科进士,之后在邮传部、吉林省、外务部任职,民国后出任交通及财务总长、多国公使,驻美大使,1958年病逝于美国。

李方:毕业于剑桥大学,律师,赏法政科进士。

徐景文:菲尔特菲尔牙科大学毕业,赏医科进士,之后开牙医诊所,曾为鲁迅看牙。其父徐善亭留学澳大利亚学习牙医,学成后在广州、香港开业。

张煜全:先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肄业,后赴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获法学硕士,赏法政科进士,之后在外务部任职。

民国后在外交部任职,1918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因在五四运动中处理失当而辞职,日伪期间出任伪职。1953年去世。

按旧科举制,陈锦涛、颜惠庆、谢天宝依次可视为状元、榜眼、探花。

光绪三十二年的游学毕业生考试,首次赏医科进士和举人,除谢天宝、徐景文两名医科进士之外,还有四名医科举人。之后到清亡,还有五届考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游学毕业生考试,无人赏医科进士,四人赏医科举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游学毕业生考试,无人赏医科进士,三人赏医科举人。

宣统元年(1909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两人赏医科进士,六人赏医科举人。

宣统二年(1910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五人赏医科进士,五人赏医科举人。

宣统三年(1911年)游学毕业生考试,一人赏医科进士,七人赏医科举人。

另外在宣统三年应学部奏请,赏医官伍连德医科进士。

这样加起来历史上共有医科进士11人,医科举人29人,共计40人。

1906年考试中,谢天宝得分93分,徐景文得分83分,其余4人得分分别为71、69.5、68.5、61.5,在医科众人中,谢天宝毫无疑问是最佳,可谓医科进士第一人。

光绪三十二年的谢天宝,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四年之后,更有一场百年机遇。

国家有难不二之选

1910年10月,东北暴发鼠疫,起源是因为民众捕捉旱獭,接触到寄生在旱獭体内的鼠疫杆菌。鼠疫首先出现在俄国境内,很快就传播到了哈尔滨。

由于1894年香港暴发大鼠疫,接着孟买、日本、土耳其、旧金山等地相继流行鼠疫,显示进入第三次全球鼠疫大流行。东北鼠疫一旦南下入关,以华北巨大的人口基数,将是一场空前的大疫。

东北地区本是清朝龙兴之地,但长期受沙俄侵蚀,为此,清廷于1860年开放关禁,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一共有1400万人移民东北,这场移民潮为清朝保住了东北。

日俄战争后,俄国势力退居哈尔滨,日本势力在东北地区渐渐做大。哈尔滨实际上是俄国人势力范围,当地俄国人有10万之众,华人只有不到3万,此外还有不少日本人,列强在哈尔滨都设有领事馆,哈尔滨成为国际都市。

鼠疫暴发后,俄日双方均有异动,明为防疫,暗在主权。西方列强对此洞若观火,加上对另一场黑死病的恐惧,因此对清廷施压,要清廷尽快派员前往哈尔滨主持防疫工作。

对于清廷而言,此事不是简单的防疫,而是上升到外交事务了,要去名义归自己、实际被他人控制的地盘上去防疫,首先要派懂现代医学之人,这样就只能从留洋人士中挑选,其次要选派既是医、也是官之人,因此从军中挑选医官成为第一选择。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选。

作为有史以来头名医科进士,谢天宝是不二人选。

在一个北京惯有的灰蒙蒙的日子里,时年35岁的海军部军医司医务科科长谢天宝被请到外务部,见到了他的同榜进士,外务部右丞施肇基。

同年进士,探花谢天宝的仕途不仅比不上状元陈锦涛、榜眼颜惠庆,而且比排名第五的施肇基都相差甚远,这三人已经是部级官员,他还只是个科长。

不过这也难怪,医官位置少,更何况施肇基在参加考试之前已经是道员了,授进士后即任邮传部右参议兼京汉铁路局总办,后又任京奉铁路局总办,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刚刚晋升外务部右丞。

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是清廷驻哈尔滨最高官员,施肇基在任内妥善处理伊藤博文遇刺案,因此东北地区防疫的总协调人也就非他莫属了。

谢天宝这些年也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晋升,军医司是海军部七司之一,设立司长一人领司事,下设卫生、医务二科,设科长二人、科员八人、录事三人,分司各项事务,谢天宝何时能升到司长还未可知。

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形同钦差大臣。这一人选,施肇基首先想到的是谢天宝。施肇基的自传里记载了二人交谈的细节。

谢天宝同意去,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希望朝廷拨一笔安家费,好让他安心前去防疫。

为什么?

近年来鼠疫频频流行,之前在唐山刚刚流行过,谢天宝虽然专攻内科外科兼牙科,但也当过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懂得鼠疫的深浅,此去哈尔滨,虽然不能算九死一生,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而且一旦真的死了,为了预防传染,是不会马革裹尸还的,肯定随便找个地方埋在东北了,这是一个有可能尸骨无存的差事。

对此施肇基表示理解,要多少银子?

具体数字没有被记录下来,谢天宝开出了一个朝廷无法接受的数目。

既然不能满足他的条件,他便只能谢绝了这项任命。

送走谢天宝,施肇基一声长叹,赶紧落实他的B计划。

防疫重担谁堪此任

洋务运动之初,李鸿章出洋考察,发现西方各国军队非常重视军医,回来后便开始大力培养军医,袁世凯同样很重视军医,使得清军的军医得到很大的发展。此时海军部设军医司,陆军部也设军医司,在天津有隶属海军部的北洋海军学堂、隶属陆军部的陆军军医学堂,但军中留洋的医官屈指可数。

谢天宝成为首选是因为沾着医科进士第一的光,如果按军中资历的话,当属陆军部军医司司长兼陆军军医学堂总办徐华清。

徐华清是广东人,先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后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香港皇仁学院任教,后从军,创办陆军军医学堂和陆军马医学堂,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

有德国医学博士的文凭,加上陆军部军医司司长的高位,又在官场上混了20多年了,徐华清完全胜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之职。

但是,徐华清已经49岁了,年龄上无法胜任。

接下来是北洋海军学堂总办林联辉,他担任总办也超过15年了,但此人没有留洋学历。林联辉是第四批留美幼童,但很快被召回,成为北洋医学堂首届毕业生,是本土培养的医学人才,他去的话怕压不住俄国和日本的专家。

接下来就是徐华清在陆军军医学堂的副手伍连德了。

1905年,施肇基作为五大臣考察各国宪政的随员,在大英帝国海峡殖民地槟榔屿第一次遇见伍连德,得知对方于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是同届第一名。细聊起来,发现对方是北洋军属和烈属,他的6个舅舅相继在大清水师服役,二舅是北洋水师宿将林国祥,三舅林国裕乃邓世昌手下,在甲午一役殉国,此外他妻子的三叔黄乃模为致远舰二副,亦于甲午一役殉国。

回国之后,施肇基得知袁世凯苦于陆军军医学堂被日本教员控制,正在招募医学教育人才,便向袁世凯举荐了伍连德。袁世凯当即批准,一封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聘书寄往南洋。

此时伍连德正因在海峡殖民地主持禁毒遭人陷害而心灰意冷,接到聘书后,他当即北上天津,在征得袁世凯同意后,赴英国考察军事医学教育,然后携妻儿归国效力。

没想到正赶上光绪慈禧前后驾崩,袁世凯失势,伍连德被划为袁党,眼看报国无门。

幸好在他英国留学期间,林国祥奉命前往英国监造订购的“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介绍他与程璧光、谭学衡相识,由这两位加上也是在英国认识的时任陆军部军法司司长丁士源帮忙,洗脱了袁党嫌疑,拿到了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任命。

施肇基主意已定,发急电给陆军军医学堂总办徐华清:召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入京。

“为国家效力是我的荣幸”

一个灰蒙蒙的日子,31岁的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后即被接上一辆骡车,在烟尘中颠簸了一个小时,抵达施肇基位于东城的私宅。

这是自槟榔屿见面后两人的第二次相见,伍连德此时才知道,他能够归国服务的伯乐是施肇基。

这两年在天津,伍连德的朋友主要是唐绍仪等留洋人士,施肇基恰好是唐绍仪的侄女婿,这一下两人的关系又拉近了很多。

但施肇基是用公文召他进京,绝对不是为了叙旧。他开门见山地告诉伍连德:东北地区出现鼠疫,疫情甚为严重,朝廷拟派谢天宝出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

对谢天宝的任命,伍连德毫无意外,因为谢天宝是公认的中国医学未来领军人物,心想施肇基是不是让自己给谢天宝当助手。

施肇基的下一句则大出意料,谢医官要求朝廷事先拨发巨额安家费,朝廷无法满足,外务部只能另选他人,我举荐你出任此职,伍博士,这个使命是自愿的,不必马上做出决定。

伍连德马上做出决定:我接受。

轮到施肇基出乎意料了:伍博士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

这个提要求的机会从伍连德第一次归国那天起,他已经等了3年了。

1907年7月,伍连德第一次回到祖国,过海关时,手持英国护照的伍连德被告知,按大清法律,不管在哪里出生,每一个华人都是中国人。

一种回家的感觉让出生在海外的伍连德几乎热泪盈眶,也换来了他30年忠心报国。

“为国家效力是我的荣幸。”

喜出望外的施肇基当即带着伍连德去见外务部尚书那桐,那桐看到施肇基带来一位长相好像才20出头、连辫子都没有的洋派人士,已经很失望了。一聊之下,对方的官话结结巴巴,大部分要靠施肇基翻译成英文,这人成不成呀?

“伍帮办何时启程?”那桐觉得怎么着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

明日返天津,后日一早即可启程。

那桐对此很满意,交代施肇基全权处理。

施肇基雷厉风行,为伍连德准备护照和有关公文,并发电报给奉天总督、吉林巡抚、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和陆军军医学堂,并通知陆军部,正式告知:朝廷任命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为东北地区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鼠疫防疫,望各地衙门务必配合,在此期间伍连德依旧兼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

第二天,伍连德返回天津,交代了陆军军医学堂的工作、挑选了能讲客家话和英文的学员林家瑞作为助手兼翻译,回家安顿了家小。

次日,风雪兼程,出关。

一跃成为当时医学界领军人物

伍连德抵达哈尔滨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三日之内,确定流行的是鼠疫,并提出防疫方案。在获得朝廷全力支持下,在鼠疫流行中心哈尔滨傅家甸进行全面隔离,东北各地及华北也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然后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在绝望中坚持。

1911年3月1日,哈尔滨实现鼠疫零死亡,隔离解除。3月底,东北地区各地的鼠疫全被消灭。一场数百年不遇的大鼠疫,以中国人为主的一支小小的防疫队伍在不到四个月之内彻底消灭。

伍连德从一个毫无名气的军医,一跃成为举世皆知的名人。

然后,出任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席。

学部上奏,圣旨依议,赏伍连德医科进士,成为唯一一名未经游学毕业生考试的医科进士。

朝廷授予伍连德陆军蓝翎军衔,颁发二等双龙勋章,任外务部总医官。

肃亲王欲重建民政部卫生司,主持全国卫生防疫,该司司长人选非伍连德莫属。

伍连德预料鼠疫会卷土重来,谢绝了国家卫生防疫主管的任命,重返哈尔滨,建立东北防疫总处,十年磨剑,在1920年东北地区第二次大鼠疫暴发之时将鼠疫挡住并消灭在哈尔滨。

两次抗鼠疫的成功,加上多年研究鼠疫的丰硕成果,使得伍连德成为国际防控鼠疫顶尖专家,并因此于1936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正如梁启超所言:“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东北一战,使得伍连德成为当时现代医学在华的领军人物,他创建中华医学会、创建数十所医学院校和医院、创建海关检验,是中国现代医学和卫生防疫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医学近代史上稳坐头把交椅。

抗战开始后,年过花甲的伍连德举家返乡,从光辉趋于平淡,在马来西亚以一名普通的医生终老,也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

(本文作者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博士后,本文参考了《伍连德自传》《施肇基自传》和《国士无双伍连德》。)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伍连德 鼠疫 进士 军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