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由于PM2.5下降得到的优良天相当一部分又由于臭氧超标‘吃’回去了”

臭氧污染治理如何突破?

2020年07月17日 16:44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优良天气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由PM2.5下降得到的优良天气相当一部分又由臭氧(O3)超标‘吃’回去了。”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十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臭氧污染占比不断增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重点地区包括全国提高优良天数比例的主要因素之一。治理大气污染,面临着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任务。

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臭氧污染频发并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介绍,大气污染治理,欧美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针对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阶段,现在转入以臭氧为代表的治污阶段。

但对于我国而言,“第一阶段还没有走完,第二阶段的污染已经来了,因此面临的是PM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工作更加艰巨,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

据生态环境部监测结果显示,在近两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背景下,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

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臭氧浓度分别比2015年上升36%、41%、27%。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特别是在夏季,臭氧已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因子。

同时与PM2.5相比,臭氧因其微量无色的特性,对能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污染更加隐蔽。

然而,近地面的臭氧污染会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刺激和损伤,严重的还会引发哮喘,导致肺气肿、意识障碍和死亡。因此,对臭氧的治理不容忽视,成为未来的重要治理目标。

不过赵英民提醒,大家也不必谈臭氧色变。臭氧污染主要发生在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弱的夏季。一天内午后至傍晚浓度最高,清晨浓度最低。“在中午时段,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并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科普,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可防可控’。”

下半年针对臭氧精准突破

治理臭氧污染首先要了解臭氧来自哪里。

在近日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支持的“新大气治理报道重点、新点与难点”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克定介绍说,与大多数污染物都是污染源直接排放出来的不同,臭氧作为典型的二次污染物,是前体物——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紫外线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其中,从物质平衡来讲,氮氧化物实际上是臭氧,VOCs决定了氮氧化物向臭氧转化的速度。

经研究,虽然2013-2017年5年间,我国一次污染物排放和一次PM2.5的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臭氧和二次PM2.5反而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光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增加抵消了一次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所以臭氧污染的有效控制需要开展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污染防治。

然而,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目前全国VOCs和NOx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这些污染源不仅涉及的主体多,而且和过去传统的集中排放不同,这些领域很多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研究员宁淼表示,2015年我国人为源VOCs年排放量达到2500万吨左右,远超过美国和欧盟水平。其中,人为源排放中,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和包装印刷占工业源VOCs排放量的70%左右,油品储运销过程占交通源排放量的20%左右。此外,工业无组织排放占60%以上,中小企业普遍无组织排放突出。

为有效治理臭氧污染,我国从“十二五”开始,陆续开展VOCs治理。

2017年发布了《“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9年发布《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6月24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明确提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地将重点攻坚VOCs治理,力争实现6~9月优良天数提高目标。

根据方案要求,将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行业为重点领域,以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重点企业为重点管控对象,突出抓好企业VOCs达标排放。

例如,要求企业对现有VOCs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开展自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设施进行更换或升级改造。通过排查整治和运行管理,加强技术服务和政策解读,引导企业切实提升VOC治理能力,明显降低排放量,有效遏制夏季臭氧污染。

协同控制是方向

虽然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系列肉眼可见的成效,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也坦言,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末端治理的减排空间越来越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矛盾突出、挑战重重,还有不少难关要过、不少硬骨头要啃,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例如,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同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行推进,各地许多停摆、蛰伏的产能和产品生产短时间内集中快速恢复性增长,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反弹压力。而且,从全球各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看,污染物浓度基本上也是呈现“锯齿型”波动下降趋势。

“‘十三五’时期针对NOx有总量减排要求,但VOCs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十四五”期间,在大气环境目标的设定上要更强调这两个方面的协同控制。

这个方向已纳入议事日程。

赵英民透露,6月起开展的针对VOCs的“夹击攻势”,其实也带有探索性质,希望对“十四五”期间的臭氧控制摸索经验。目前初步考虑在“十四五”期间推进两个协同——即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常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其中,进一步加大对VOCs控制,增加VOCs作为约束性指标、总量控制指标;同时针对氮氧化物减排,将在机动车方面加大对老旧柴油货车的淘汰力度。“希望通过多个措施相叠加,遏制臭氧连续上升势头。”

此外,还将针对大气污染,通过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严控重污染行业产能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空间布局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淘汰压减落后产能,开展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全面实施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和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推进运输方式的绿色转型,持续推动货物运输,开展车油联合管控,实施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防治。

不过,这些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

从基础科学研究的角度,据余勇介绍,颗粒物污染和臭氧污染的协同防治尚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循,尤其臭氧的传输扩散和化学转化过程均对气象条件敏感,在不同污染物和前体物之间的化学转化过程、大气成分对天气系统反馈效应以及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目前预报能力存在不足,难以对区域大气污染应急联动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

“打赢蓝天保卫战绝不是依靠某一部门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余勇指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联合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充分共享多源数据的基础上,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我国臭氧污染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实现突破,提醒公众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臭氧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编辑:秦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