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原书记李晓峰访谈

2020年07月29日 12:50 | 作者:侯学超 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

教育周刊:近日,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历经十几年寒窗苦读,部分学子即将步入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意味着举全国之力确保的“考生安心安全高考”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众所周知,这种安全的背后是强大而繁荣的祖国,在青年学子即将迈进高等学府之际,请您给他们讲讲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李晓峰:国家因维护阶级利益而生,国防为抵御外来侵辱而建。正所谓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强弱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休戚相关。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救亡图存,彻底扭转了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走向辉煌,昂首行进在强国复兴道路上。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势与逆境同在,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强国梦复兴梦就难以真正实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强大的国防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作支撑,也需要强烈的国防意识和家国情怀来推动。翻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画卷,从“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深邃爱国,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矢志救国,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忠勇戍国,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报国,一代代仁人志士视国家安危为己任,以热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书写下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与祖国同命运、共奋进历来是青春的底色,抗战时期万千学子背起行囊,燃烧着希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卓越贡献。而今,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青年学子们,也要体悟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家国和边疆,只有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国防教育,既有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追逐时代梦想的厚重承载,也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远考量。

(二)

教育周刊: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国防安全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关系国家安全的基础,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李晓峰:国防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教育和环境熏陶出来的。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不断规范加强,广大师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随着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各种风险隐患增多,尤其是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加剧,高校国防教育也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足。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爱国意识、树立远大理想、端正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高校对国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认识不够深透,没有摆上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个别甚至把事关国之大者的国防教育当成“偏科”“副业”,真抓实抓的使命感责任感不够强,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内生动力不足。

组织实施不够得力。一些高校虽然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必要的军训和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等工作,但实际落实中还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等现象,没有真正把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融入到更加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内;有的把国防教育交给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军事教学安排随意性较大,缺少有效跟踪指导和检查评估;还有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场地器材等基本条件薄弱,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训练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育内容设置不够系统。国防教育涉及政治、军事、历史、科技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基础工程。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依靠军事训练和军事课教学,缺少系统设计和自主性学习活动,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理论课,仅依靠每年举办几场简单的国防安全知识讲座来替代日常教育。从学习内容看,能够入脑入心、直击灵魂的还不多,课程安排多为一些识记内容,教育引导处于浅表层次,爱国主义、国防观念和尚武精神没有刻印在青年学子心中。

与青年学生群体贴得不够紧密。青年一代出生在新千年、成长在新时代,个性特点鲜明,乐于思辨讨论,习惯网络生态。这些都对有效开展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有的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局限和停留在灌输式讲授、程式化管理,军训活动就是走队列、唱军歌、整内务“老三样”,军事理论授课往往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网上网下互动、校内校外贯通、传统现代融合等立体多维的教学模式尚未完全走开,国防教育的时代性感召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三)

教育周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请您谈谈高校如何开展国防教育?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李晓峰:高校国防教育,既是青年学生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必尽职责。抓好高校国防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加强引领,把准特点综合施策,在以下四个方面聚焦用力。

靠思想政治引领。恩格斯说:“在崇高的土地上,必然成长起许多高尚的精神。”高校国防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志与立人统一、育德与育智并重,积极发挥“铸魂育人”功能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增强爱国情怀,把个人成长进步同国家兴盛安危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矢志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唱响奋斗的青春之歌,领悟爱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青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靠依法施教规范。法规制度是促进和推动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国防必须着眼长远,着力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加大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贯彻,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完善配套的政策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把高校国防教育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形成高校依法承担教育主体责任、学生依法履行接受教育义务的良好局面,确保国防教育工作行稳致远。

靠奖惩激励带动。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软任务”多、“硬指标”少的问题,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学校排名、学生就业、薪酬待遇等现实问题,而对国防教育的具体组织开展情况缺乏定性量化衡量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效。有鉴于此,需建立健全考评监督制度机制,将国防教育纳入高校评价体系,对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究问责,真正把国防教育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靠改进创新增效。教育不是为了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与时俱进不够、“供给侧”不能精准对接青年学生“需求端”等问题,这也是制约国防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上用功用力,做到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知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理论灌输与行为示范相结合,切实用更加“走心”的教学内容和施教手段走近青年学生,激发其主动投身教育的积极性。

(四)

教育周刊:在您的印象中,有无国防教育进行得比较好的高校,他们是怎么做的?请谈谈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李晓峰:从1985年我国部分高校试行国防教育开始,经过30多年实践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有的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国防教育、军训工作纳入各院系年度评估指标,形成合力推进国防教育的良好局面;有的注重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构建“国防教育必修课+军事类选修课+第二课堂”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将国防教育融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推动国防教育深入开展;有的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将国防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学校岗位设置计划,把相关教职人员职称评定列入学校教师职称评定整体序列,为国防教育提供人才支撑。还比如吉首大学,作为湖南省培养国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唯一一所高校,将《军事理论及训练》纳入本科阶段公共必修课,共计2个学分和36个课时,既增加了教育刚性,又提升了教育质量。

当然,类似的高校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宣传典型、系统总结经验成果,固化形成制度机制,不断完善高校国防教育制度体系,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和激励导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合力把这项关乎民族复兴、强军兴军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让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矢志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实践中激扬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

(侯学超系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综合局干事)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国防教育 高校 教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