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悠悠半世远天涯 两岸白首盼统一

——台属曾庆仙坚守七十四年的悲喜人生故事

2020年08月03日 17:22 | 作者:杨远宽 | 来源:中共金沙县委统战部
分享到: 

巍巍大娄山,悠悠赤水河,连绵红土地。在黔西北大地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的中国贡茶之乡贵州金沙,在那古韵茶香的清水塘,流传着一对年近百岁老人用七十四年的悲喜人生书写的一段聚散传奇故事。

7月的一天,我们走近金沙县清池镇清桥村的一户临街农家小院,见一位老奶奶手扶门框,两眼目不转睛地向大山望去,好像在远望山里的路口,等着什么人回来;嘴唇蠕动,又好像是对着天边在与什么人对话。她就是我们故事里的主角之一,现年95岁高龄的曾庆仙老人。

妻守望一生 夫出走半世

那是1946年的9月,正是稻谷飘香的时节,双十年华的曾庆仙嫁给了比自己小5岁、幼时便定下婚约的万兴华。她以为从此自己便可以过上相夫教子的美好生活,夫妻间将彼此相濡以沫、直至终老。然而,1947年2月的一天清晨,16岁的万兴华与往常一样,背起桐油出外推销,不曾想这一走从此渺无音讯。年仅21岁的曾庆仙就这样在家悉心地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等丈夫归来。进入不惑之年的公婆思儿心切,每每半夜梦醒呼唤万兴华的乳名,曾庆仙听在耳里、痛在心间。每当上山割草、采茶,望着通往山外的小路,她多希望那个身影能在她的欣喜中迈着急切的脚步出现在眼前;每当夜半醒来,多希望身边被褥的余温能告诉她,丈夫只是晨起外出,去卖桐油养家。一次又一次的幻觉破灭,带给她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为了不增添两位老人的烦恼,她极力掩去心中的凄苦,任劳任怨地替丈夫尽着为人子女的孝道。

1948年,曾庆仙的公公去四川成都、重庆一带找寻万兴华未果,回来后,因儿子的失踪使他的精神遭到沉重打击,不久便撒手人寰。此时,婆婆的身体不好,大姐万兴容已经外嫁他乡,弟弟万兴祥只有10岁,妹妹万兴英5岁,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曾庆仙才勉强安葬了公公。望着凄惨的病母弱弟,面对家徒四壁的万家,她拒绝了好心人的劝说,哪怕是膝下无子,也没有独自离开万家,咬着牙一肩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此,山间小路上她背着柴草步履维艰;骄阳似火下她采着茶叶汗泪齐流。1957年,婆婆去世了,在举目无亲的绝境下,曾庆仙贷款10元,安葬了婆婆。不久,弟弟因与他人发生口角远走他乡。近10年间,亲人们走的走、离的离,接连不断的打击令曾庆仙苦不堪言。尽管当时仅有她与小妹两人相依为命,也没有摧毁她支撑这个家的信念。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万兴华会回来,她要为他守住这个家,也为自己守住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让她把幼小的妹妹养成新嫁娘,让她把妹妹、妹夫的五个子女视若亲生。一个曾经鲜亮的女子,历经了长年的风霜洗礼,用一头如银发丝、满面岁月刻痕,在远眺的山崖上竖起一道盼夫回家的路标。

痛骨肉分离 怨世事难平

远在宝岛台湾的万兴华,在繁忙公务和生活琐事后的宁静片刻,不时会有一个情结萦绕心间。自从那次离家后,他就到贵阳,通过考试加入了国民党青年军队伍,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不曾想,这一走就注定了他归期无望。在他乡的深夜,思念故乡的父母泣不成声、愧疚发妻悔断肝肠。他不敢回忆愁容满面的父母,也不敢想象泪眼哀怨的妻子,更不敢去想他们失去依靠后的艰难。即便望穿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却也难见故乡那千里红土与盐茶古道傍的古茶树。

归期无望的他,在好友的多次劝说下,于1955年元月,在台与胡锦治女士结婚,共育两男两女。1975年,他将自己的名字由万兴华改为万定一,其含义是台湾一定回归大陆、自己总有一天一定能回家,一定能亲眼目睹祖国的统一。在台湾,他曾先后任国民党装甲兵旅分队长,屏东县、高雄县、台中县党部主任委员,台湾省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党部组织工作会副委员等职。在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见到两岸分离造成的民生疾苦,他从个人骨肉离散的痛楚,渐渐淤积成对祖国被分裂的极大不满。

系桑梓情怀 助家乡发展

1980年,万定一通过书信,终于联系上了故乡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当得知父母的离世和发妻的坚守,远在宝岛的他老泪纵横、久久无言。人未归,家犹在。这是怎样一种夹杂着悲伤的欣慰,让压抑多年的男儿泪得以释放、并肆意的流淌。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我的故乡、我的父老乡亲?扶助教育,解决饮水,造福乡里,这是他拳拳赤子心的夙愿所在。1986年,他为清池助学基金会捐资400美元;1992年,捐资6000美元兴建清池中学图书馆,并为家庭贫寒、追求上进的清池学子李家春、李洪勇捐资各100美元,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造福桑梓,后来又陆续捐资帮扶他们完成大学学业;1994年,捐资8500元人民币为清池镇清桥村安装自来水。2002年,捐资6000元人民币为清池小学创办图书阅览室。人在海峡彼岸,心意已飞跃万里关山。

万定一还为母校清池小学题写一联:“观我镇石塔穿空清池映月,愿诸生文章济世道德扬芬”。此联雕刻镶嵌在校门两边,称为“定一文章忠国字”,成为清池小学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景观,更是感恩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从小刻苦读书,爱好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曾以自己四十年来的心路历程编著了《山海心声》《回首来时路》《早夜以思录》《瀚海希声》等书籍,并捐献给清池小学和清池中学收藏。每每翻阅,都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他思乡情切,渴望祖国统一的“定一”之心。

愿团圆美满 祈再无离散

即使书信往来频繁,可没有亲眼看到故乡的古茶树,没有真实踏上故乡的红土地,万定一的内心终究是郁结难平。

2011年5月,万定一第一次将返乡计划付诸行动,他带9名台胞回贵州金沙探亲和进行投资考察,一路难抑激动,一路心绪纷乱。可到达贵阳后,因突发急症、加之年事已高,不能按原定计划到金沙,故土在望却无法走近的失落让他沮丧不已。中共金沙县委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前往贵阳看望,当他握着县委领导的手,拖着病体的万老先生那颗漂泊几十年的游子之心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宽慰。

第一次返乡的失败,自己年龄与身体的状况,都让万定一产生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此时的他已没有了第一次近乡情怯的顾虑,在病体初愈后,迅速开始筹备第二次返乡的计划。

2012年7月的一天,蓝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显得格外耀眼,远处不时飘来朵朵云彩,好像要争着看这一幕世纪团圆。这天,万定一终于回家了,回贵州金沙清池老家了,泪眼相顾中已难寻少年意气,故乡的山水是否还记得你漂流半生的游子模样?六十六年的离愁,六十六年的牵绊,在两双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那一刻,让一句彼此的问候哽在喉间,无以言说……你的坚守,你的付出,我拿什么感谢你,我的“大姐”!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台胞台属的关心工作,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每逢佳节,金沙县委、政府领导都要亲自去看望曾庆仙老人,与她交流,了解她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而此时的她依然守着这个家,过着淡然满足的农家生活。她只希望海峡彼岸的万定一能够安康幸福,祈愿世间多些团圆美满,再没有骨肉离散。

结夙愿于心 盼家国一统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我们真诚希望所有台湾同胞,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和平,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样追求统一,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这时代的强音,呐喊出海峡两岸两位年近百岁老人的强烈心声。亲人的伤痛已无法弥补,历史的伤痛亟需为鉴。骨肉分离的泪水已填满一湾浅浅的海峡,祖国统一的呼声已响彻贡茶之乡的大茶园,回荡在宝岛台湾的日月潭。


(来源:中共金沙县委统战部   作者:杨远宽)


编辑:崔姝音

关键词: 统一 清池 庆仙 万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