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毕业难就业?不妨试试公益创业

2020年08月04日 09:38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不少企业裁员减压,大学生就业难了起来。

C20200804001-zx10

 

本刊近期报道,各地重视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作用,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如上海召开专门的社会组织就业招聘会,提供资金、场地、社保等方面的支持。专家亦呼吁,鼓励更多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领域就业。

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就包括社会组织类创业。

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解决启动资金、政策门槛、项目运作、风险防范等问题。如何正确起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公益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

公益创业,他们有活力

2018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的龙晶睛回国后,注册了名为“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简称“善吟共益”)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始了公益创业。

龙晶睛的这一举动并非心血来潮,此前她连续8年在国内山区支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善吟共益的业务有几类:一是为长期支教的年轻人提供培训和生活上的支持;二是开展公益助学旅行活动;三是改造乡村校舍,并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乡村儿童的素养教育;四是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扶贫项目。

运营期间,龙晶睛和团队发现了自我造血的“商机”。她利用自己所学的公关专业知识,为公益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提供咨询、策划、传播服务。今年5月,她又注册了一家社会企业。目前,资金来源中,公益与商业各占一半。

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李忠黎也是一位公益创业者,他将学校公益社团转化为实体机构,于去年下半年注册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爱随心行公益服务中心。

该中心为乡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服务,资金来源有三: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捐赠和相关基金会支持。虽然业务规模不大,但李忠黎计划在1年内初步打造机构的市场品牌。

“大学生创业不乏鲜活案例。”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徐本亮告诉记者,“我在许多高校见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从公益活动到项目运作再到机构化运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上述两家机构业务均受到冲击,善吟共益的公益助学旅行业务停滞了半年,不过,龙晶睛庆幸,机构稳打稳扎,“盘子铺得不大”,目前还能运转;另外,疫情反而为机构带来了更多人力资源,“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与暂不能出国的留学生加入了我们。”

李忠黎也认为挑战和机遇并存。在农村项目几乎停滞、城市社区服务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他反思:“应该调整筹款业务,重视社群运营,往公募方向走。”

创业“下沉”需政策支持

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李忠黎认为,像爱随心行公益服务中心这样刚起步的小微机构,需要更多生存空间,“如果在市场拓展、项目推广方面得到政策的引领,比政府直接给钱要好。”

已度过初创期的善吟共益则不同。龙晶睛介绍,目前在机构实习的大学生得到了当地政府发放的实习和就创业补贴,切实缓解了用人压力。她认为,公益创业与就业应更受鼓励,“政府应更进一步,出台专项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加入公益事业提供实质性帮助。”

近期出台的《通知》,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视为助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举措。

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场地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含社区服务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发展,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对于创业的支持很具体。《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支持。

在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引导方面,《通知》还规定,要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城乡社区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热情。

不仅如此,还要关心城乡社区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成长发展。各地要将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

除了《通知》,近期,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广东省广州市,专门出台了扶持社会组织应对疫情影响的“三减”“三加”政策,为大学生在公益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了支持。

项目化运作是关键

“‘大众创业’不单单指商业领域的创业,还包括公益创业,后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徐本亮告诉记者。

他认为,公益创业的实质是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思维,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基层和社区就创业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

今年上半年,徐本亮在30多所高校进行公益创业培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约有一半的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有兴趣,另一半则对此一无所知。“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组织,将做公益狭隘地理解为志愿服务。甚至有人问我,去社会组织工作有没有工资。”

除了加强宣传,徐本亮还建议:“在高校广泛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学习公益创业,掌握具体技能,比如选择创业形式、寻觅创业机会、了解扶持政策等,为未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徐本亮还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招:公益创业者在起步阶段就要有好的“初心”,有清晰的使命,真正服务社会、发展自己。“一些人将公益创业理解为创办公司甚至是营利的工具,这是不对的。”

目前,大学生在区县一级进行公益创业的门槛并不高,有三五万元启动资金往往就可以注册成立社会服务机构,困难在于机构成立后如何运营。

作为公益创业者,龙晶睛和李忠黎不是“小白”,都是积累起了相应的经验和资源才付诸行动。徐本亮也认为:“创业者在成立机构时,应至少已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能筹集到资金的公益项目,一定要学会项目化运作。同时要最大化地利用好当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创业 公益 大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