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协商建言

灿烂的笑容 满满的幸福

———安徽金寨县大湾村四年蝶变

2020年08月04日 10:45 | 作者:胡方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月14日的大别山腹地,天气还不是特别炎热,但气氛却很热烈。

上午10时左右,两辆满载着游客的大巴,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金寨县马鬃岭景区顺山而下,停在了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游客中心的停车场上。一时间,安静地村庄喧闹起来。

“这是之前不敢想象的!”在金寨县政协委员、花石乡党委副书记史奋奇的记忆里,这个离乡政府近10公里的村庄,曾经进来一辆汽车可能都会让村民好奇,而现在却成了全县乃至全省闻名的明星村庄。“2019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超30万人次。”史奋奇介绍。

这一变化的节点是2016年4月24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深处的村庄视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总书记和大家说的话,温暖着全村老少爷们的心房,激励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人脱贫,村出列

大湾村位于金寨县城西南约70公里处,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山高路远,产业薄弱,曾是全县7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在这个3700多人的村庄里,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242户707人,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贫困发生率20%以上。今年70岁的陈泽申,就是这“20%”之一。

陈泽申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多年来,他独自带着小孙子,靠低保和几亩薄田度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就在陈泽申家小院内,召开了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陈泽申和村民们的生活轨迹从此发生了巨变。

“2016年2万多元,2017年3万多元,2018年超过了4万元……”自2016年以来,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脱贫健康保障、教育补助以及异地搬迁等政策相互叠加中,陈泽申的家庭收入逐年增高。

如今,陈泽申是村办集体茶厂的一名员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更让他感到称心的是,孙子去年毕业了,“找了一份工作,工资比我两倍还高,到年底他就存了2万多元。”

陈泽申的家庭变化是大湾村的一个缩影。四年来,大湾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就业、产业脱贫作为“人脱贫、村出列”的重要举措,2018年实现了“村出列”,2019年贫困率下降至0.2%。

各种扶贫政策的高效落实,让脱贫效应很快显现,村民的脱贫故事在这个25.6平方公里的山村中接连上演。与此同时,全村规划建设了4个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100%用上自来水、住进放心房,组组通电、通路,医疗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加上“三线三边”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的开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但在此过程中,如何让群众稳定脱贫,并让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是摆在村两委乃至乡、县各级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农村的产业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而大湾村的破题切入点在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湾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以长带短、以短促长”的思路,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提升茶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创新光伏扶贫模式,改革助推旅游业。

产业兴旺已经起步

沿着崭新的柏油公路蜿蜒而行,两旁是大湾村民的新居。在满山青翠的掩映下,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卫生院、游客中心、光伏电板,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一个个大型民宿群,勾勒出新时代的山村新貌。

进到村中,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招牌不时可见,为大湾村增添了几分热情。漆德华的农家乐就在马路边上,见证着大湾村昔日的寂寥和今天的繁华。

2013年,做导游工作的漆德华响应政府号召,投资30多万元在大湾村做起了农家乐。大湾村离马鬃岭景区不远。漆德华原本希望能承接一些景区经过的游客,可连一个干净的卫生间都找不到的村庄,吸引不了多少游客驻足———全年只有十几单生意,让她在2016年元宵节那天,在家整整哭了一天。就在她准备“坚持坚持,实在不行就不干”的时候,转机来了。

“总书记来了之后,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2016年的国庆节,我家接待了600多人吃饭,房间也住满了。”漆德华回忆。

巨大的旅游潜力挽回了漆德华创业的意志,也增强了村里发展旅游的信心。

史奋奇介绍,近年来大湾村以创建4A级景区为抓手,深挖境内红色资源、民俗资源、生态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建设一批文旅体项目和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期间,全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业发展之中。截至2019年底,共有42户112人开办农家乐、民宿、特产店等,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及“后备箱”等服务,吃上了“旅游饭”。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之时,围绕茶产业深耕细作,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另一个抓手。

金寨是六安瓜片主产区之一,海拔较高的大湾村茶叶品质更是优良。立足茶产业,村里对107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种植茶园1050亩,全村优质茶园扩大到5000多亩。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市级龙头企业改造茶园变游园、生产中心变茶文化体验中心,在茶叶深加工和茶旅融合上做文章,并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2人。

得益于龙头茶企的发展,2019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78.6万元,产业兴旺已经起步。但全年不足8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还远不能符合全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大湾村正在实施更大的动作。

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马鬃岭景区北边2公里的一个山涧内,耸立着一座初露雄姿的景观大坝。大坝边上,五颜六色的漂流船整齐码放在依山而建的平台上,几台大型的机器正在做地面整平工作。

7月14日上午,县政协委员舒期颐又来到这个即将完工的工地上,和工人交待着相关细节。月底,县乡村期盼已久的大湾村“十里漂流”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花石乡分管此项目工程的副乡长,舒期颐隔三差五就会来到工地。项目的动议、立项、施工每一个环节他都记忆犹新。“项目倾注了县乡村和村民们的大量心血,正式运营后,将成为村集体经济最重要的抓手。”

“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6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000多万元。”县政协委员、花石乡财政所所长李智补充介绍说,前期政府性投入全部折算为分红基数,最终确定村集体占门票收入分红的40%。仅此一项,预计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与漂流项目遥相呼应,另一个包含26栋精品民宿的旅游项目也进入最后施工阶段。白墙灰瓦的现代建筑,在青山绿水中展现着绰约风姿。

“这两个项目的投入运营,会集聚大量的人气。”舒期颐认为,大项目会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条,对全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令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大湾村开通了5G信号,成为安徽省首个5G村,村庄的特色亮点被不断加持。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村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在大湾村游客中心旁,年逾70的李定和老人经营着一间政府免费租借的货亭。在做买卖的间隙,她和游客们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已经不愁吃喝住行,守在这里挣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要老有所为,对得起党和政府这样地关心我们。”

随着村庄的日新月异,史奋奇和同事们发现,村民们“口才”普遍变好,眼界变宽,更重要的是对生活越来越积极和乐观。

这在基层干部们看来是非常可贵的。“村民们精神层面的变化,是生活条件改变的直观反应;而改善村民生活,增强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也是乡村振兴工作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史奋奇说。

在大湾村的村史陈列室,张贴着一幅由数十张村民笑脸组成的心形图案。图案里,村民们用灿烂的笑容,展示着当下的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而今天的大湾,正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砥砺奋进。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大湾 湾村 村民 产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