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废塑料回收率低究竟卡在哪?

2020年08月06日 09:23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约有6300万吨的废塑料需要处置,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废塑料有1890万吨,仅占3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完成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作出部署。

这是自年初新“限塑令”之后,政府再一次对塑料说不!

对于治理塑料污染很多人能想到的第一个治理方案就是回收再利用。矿泉水瓶、塑料袋、快餐盒……这些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物品,都能回收后物尽其用吗?

2019年废塑料回收率仅为30%

“超市里的塑料袋我基本都留着当垃圾袋了,矿泉水瓶子啥的,我也都留着卖钱了,这就算是都回收利用了吧。”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的居民王大妈告诉记者。

塑料瓶子卖钱、外卖餐具多次使用,这是普通居民能想到的塑料回收利用了。事实上,这仅仅是废塑料回收利用的冰山一角。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约有6300万吨的废塑料需要处置,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废塑料有1890万吨,占比30%。而在2018年,废塑料总体回收利用率为27%。

是什么制约了废塑料的回收率低?

“塑料的种类很多,就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就有十几种,每一种回收利用的工艺和手段都不一样,都需要单独分拣、单独加工利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告诉记者。

无论是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转换利用,均面临一个困难:即回收的废塑料品种混杂,不易鉴别分类。

王永刚还给记者举了例子,“比如一次性吸管,它的加工利用方式就和普通的塑料袋不一样,把它单独收集起来不仅难度大,量也不够。”

此前,就有物流企业尝试收集快递包装袋,但因为量小,成本高,最终不了了之。

回收体系的脆弱,一直是中国废塑料产业顽疾的症结之一。

据介绍,目前进入循环利用的废塑料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诸如废冰箱拆解产生的聚氨酯泡棉、机动车拆解产生的废海绵等,仍有大量的废塑料被填埋处理,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之一。

2019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专题调研组曾专门到河南、吉林两省调研。

在临行前的座谈会上,科技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塑料垃圾回收分选智能化技术亟待推广普及。我国塑料垃圾智能化收集技术仍然局限于特定区域和特定废旧塑料品种,且就地化只能收集分类水平低,多品种废旧塑料制品分类储存、运输装备和智能预处理分选装备缺乏。”

还有专家表示,即使很多塑料包装带有回收标志,100%可回收,并不代表真的会被回收。

据介绍,大多数塑料的“回收”其实应该被称作“降级回收”,也就是说,这些旧容器没有被制成新容器,而是重新处理之后变成质量更差、价值更低、无法重新再回收的产品。

散乱污企业充斥市场

除了回收体系脆弱之外,再生塑料行业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难言之隐:回收企业鱼龙混杂,一些散乱污企业充斥市场。

2019年,记者曾在吉林省扶余市弓棚子镇的田间地头一家废塑料回收利用厂采访,只见这家小企业厂房简陋,噪声巨大、污水横流。

“我们一年收60吨地膜,把地膜加工成塑料颗粒,然后销往河北二次加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王永刚坦言,再生塑料行业入门门槛低,企业整体偏小且分散,废水、废气收集治理问题多。

目前,我国再生塑料行业企业超过2万家,但绝大多数是小企业。

科技部提供的材料显示,塑料垃圾回收利用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环保设施不健全,环境风险比较突出。塑料垃圾资源化产品综合性能和附加值仍然偏低。尽管废旧塑料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性能取得不断提升,但由于我国塑料垃圾来源与组成复杂,高端化利用仍然缺乏专属性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总体持续偏低。

“塑料废弃物流向监管不到位制约行业发展。废塑料回收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废塑料有没有流入到正规的处理企业当中去。”王永刚说。

与此同时,再生塑料行业应该是有效处理社会产生废塑料的服务行业,行业的存在是应该等同于全社会废弃物处理的基础设施,每一个地区都不可或缺。

“但目前很多地区对再生塑料行业认识不到位,害怕担心废塑料回收处理项目的落地,有些地方干脆一禁了之,不允许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存在。”王永刚表示。

标准体系亟待健全

王永刚还告诉记者,目前再生塑料行业还面临着标准缺失的困境。

“目前再生塑料行业仅有《废塑料分类及代码》《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规范》等少数几个标准,迫切需要制定再生塑料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再生塑料生产装备节能环保评估技术、绿色再生颗粒、废包装材料再生利用条件要求等标准,只有对原料、生产过程以及特殊塑料废弃物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企业方能把绿色落到实处,无标准谈绿色是纸上谈兵。”王永刚表示。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景虹也建议我国需要完善塑料污染控制的立法及相关标准,出台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和塑料微珠的针对性禁令和税收政策。

同时,李景虹还建议应加强国际合作,使塑料回收变得“有利可图”。

“比如制定新的包装规则,提高市场上流通塑料的可回收性;建立更完善的标准化回收系统,激发塑料回收行业的价值;开发更智能、更易于回收的塑料材料,使回收过程更加高效。”

对于如何使再生企业做大做强,王永刚则建议国家引领主导、地方政府应扶持和建立一定数量的废塑料处置龙头企业,以城市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固定下来,为未来中国废塑料处置建立完整的体系。

“通过税收和政策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再生塑料的竞争力,让企业有动力去处理废塑料。”王永刚表示。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专题调研组的委员们也建议,“要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循环利用资源、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等优惠政策,对从事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再生塑料产业的春天或已来临

虽然目前再生塑料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种种难题,但政策的不断加码让王永刚对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事实上,早在2017年,随着我国“禁废政策”开始实施,可再生塑料行业把从2018年之后的行业发展阶段定义为“绿色发展阶段”。

“这次疫情更加坚定了再生塑料行业必须由资源型向环保型转变的绿色发展道路。”王永刚说,“行业将面临重大转折。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通力解决。”

2020年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先是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提出构建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的层面上发力,比如规范企业的生产,健全垃圾回收体系等。

5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王永刚对此表示,垃圾分类将促进整个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分拣是决定材料复用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但分类只是第一步,一定要建立流向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废塑料安全环保的回收利用。”

目前,九部门下发的《通知》也再次对塑料污染治理层层加码。

通知要求对减塑重点领域,落实落细工作措施。重点围绕《意见》提出的2020年底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对禁限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等,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使用、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置等重点工作,逐项提出狠抓落实的措施,并明确了责任单位。

“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好源头减量的同时,强化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等工作,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王永刚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废塑料回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