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聚焦

北京新高考改革下的困惑

2020年08月10日 10:22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北京开启了新高考的大幕,这届毕业生和考生家长的心情如何?一起来看看!

B20200810001-zx5

没选物理的高考生:“我真的太难了”

7月25日上午,北京高考成绩公布。不少家长向700分以上的80位学霸们投去羡慕的“云”目光——清北是他们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家住朝阳区的邓玉玉考了625分,超过特殊类型招生分数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本线近100分,是个很理想的分数。没想到的是,院校专业组报考志愿的方式让她很受伤。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第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里,首次出现了选考科目要求。新高考是指现行的“3+X”考试模式被“3统考,3选考”取代,即语文、数学、外语统考,考生再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考三科,选考科目采取名次等级赋分制,计入高考成绩。

邓玉玉说,当时选科目“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物理特别难,既然可以不选这科,就别难为自己吧。”玉玉选了化学、生物和历史这三科。玉玉妈妈说,当初,也有人提醒说应该让孩子选物理,“事情没到眼前,体会不到,这几天报志愿才发现真是错了。我建议,如果孩子大学里不想学文科的话,专业面选择想更广的话,还是要选物理。”

查到成绩后的喜悦很快在报志愿的焦虑中消失殆尽。玉玉一家三口坐在家里反复斟酌,招生目录翻了一遍又一遍,今年因疫情取消了大厚本,信息来源就是电脑。

选考物理的优势在报考志愿上完全展现出来了。根据北京、山东、浙江等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0年高校招生要求显示,“6选3”的20种组合所对应的高校专业中,如果选报了“理科老大”物理和“文科老大”历史再加上化学,理论上可报专业基本为99.9%;传统理科组合(物化生)可报专业相对最少,为97.4%,却是学理工、医学等专业最好的科目搭配;没物理的选科组合中,传统文科组合(史地生)可报专业相对最少,为52.9%。

玉玉妈妈拿出招生目录,随便翻到一页,在本科普通批提前B段中的北京建筑大学有33个专业,其中25个专业必选物理,她只好将这些全部划掉。再以北京招生大户北京工业大学为例,8个专业组46个专业里,其中3个专业组27个专业必选物理,10个专业不限选考,包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玉玉看了眼不限选考的专业,不太喜欢,这样一来,她可选的就只剩下3个专业组7个专业了。

有高考咨询机构做过调查,称约3成的专业要求必选物理,而且,如果想报考清北、北理工、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的考生,最好选考物理。

玉玉妈妈翻到清华大学招生目录说,清华4个专业组共有16个专业,必须选考物理的有土木类、建筑类、计算机类等11个专业,如果学生选考了物理,意味着几乎16个专业均可报考。北京大学共有30个专业,不限选考科目有16个,偏文科专业,其他10个专业要么物理加化学必选,要么物理化学选考一门。

选择京外名校呢?玉玉妈妈以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为例,西安交大13个专业只有两个文科专业不要求物理;同济大学一共5个专业,全部要求选考物理。

玉玉翻看招生目录越看越烦,不知道志愿该怎么报了。她想了想说,要不学经济,这样选择面应该会大些。经济学,北京最佳选择自然是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这两所211的学校,然而,一查资料,她的心又凉了。前三年这两所学校的录取排名为理科排名1800名左右,文科位次为500名左右,而自己的排名是5000多名。

跟邓玉玉一样难以抉择的还有朝阳区的李楠楠。李楠楠的考分是568分,选考科目为化学、生物和地理。他不想学文科,可理工类的其他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力、计算机、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与电子科学类、测控技术与仪器类等都要求必选物理。李楠楠只剩下化学、生物、药类、食品、环境、材料、农林、医学及不限选考的偏文科专业。学医吧,分数太高,外地学校如山西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又提出了“物理+化学+生物”的要求,他只能望之兴叹。

出京还是留京?其实,即便没有疫情,大多数家长及考生都不愿意出京,毕竟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可是不出京吧,可选择的面实在太窄。邓玉玉和李楠楠都在十字路口徘徊着、纠结着……

工科生遭遇北京高校真空地带

选了物理是不是就一定很好填报志愿了?

家住丰台区的李涵冰高考成绩为562分,超过特殊类型招生分数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本线526快40分,他选学的是传统理科,即物化生,全市排名15703位,成绩不算太差,但报志愿的这几天还是把他们一家三口愁坏了。

其实,自从李涵冰进入高三,妈妈王雪就开始研究志愿填报的政策,只要知道哪里有志愿报考的讲座,她都要去听。“都说报志愿是第二次高考,实在担心报志愿给孩子耽误了。”

从出分到报名截止的一周时间里,王雪吃不下睡不香,辗转反侧,打了不知道多少个跟亲朋同学商量、征求意见的电话;除了从机构购买的卡里查询各种数据外,还到各大学的网站去核实数据。令她困惑的是,北京虽有8所985大学、26所211大学,还有几所“双非”院校实力也很强大,但是“外人都道北京好,只有北京高考生才知道”,王雪说,外人都羡慕北京考生人数少,市内名校林立,竞争压力小,进名校机会多,她却丝毫没感觉到。

作为工科生,王雪觉得考生排名在9000名之后,突然有了空档。举例来说,北京市属唯一一所211学校——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位次前三年理科是4000多名到8000名左右,女儿成绩显然够不着,而这所学校已经是北京211学校里录取名次相对低的学校,其他如华北电力大学录取名次基本是理科4000多名,北京邮电大学更是理科2000多名。北京工业大学之后,北京家长们关注的就是三个带“首都”的学校,而首经贸偏文、财经,首师大相对均衡,首医偏理。

紧随其后的学校呢?王雪一一说明,如北京建筑大学专业性强,北京工商大学偏商科,李涵冰想学计算机的话,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成为最佳选择,但这两所学校的录取最低名次就一下子降到理科排名17000多名,也就是说,工科学生如果离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差距不大的话,可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小了。“这么说吧,如果不愿意出京的话,我女儿即使再多考20分,依然是这个结果。以前听人讲,北京孩子上学有个空档,那时我还理解不了,现在终于明白了。”

558分选科为物化生的曹明也是这情况,他的全市排名为文理不分16000多名,是绝对的理科生,名次够不着北工大,也够不着首师大,只能在北方工大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之间做出选择。曹明爸爸也表示,确实存在空档,没办法,还是踏实选个好专业吧,曹明最终报考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报志愿难还有一个原因,王雪说,今年大类招生的专业组中似乎总是好专业搭配一些不太好的专业,招生规则基本为:大类招生,分数优先,一次投档。每个学生在普通本科批录取是按院校专业组进行录取,而且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也就是说,北京市招办投档后,学校会按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录取,如果分数不够高,学生服从调剂的话,就可能会在专业组内被调剂;如果不服从调剂就会被学校退档,这样,该生就无缘参与本科录取了。为此,纠结难抉择是一定的,有的学生和家长因担心被调剂到专业组内无法接受的专业而索性放弃这个学校。

一周来,志愿填报被推翻了不下10次,王雪各种担心。7月30日晚12点左右,终于提交了志愿。但她不放心,又坐在电脑前查资料到凌晨2点多,睡下不一会儿就醒了,“心还是悬着的,总觉得专业组里的其他专业有太多不确定性,是为了抱一线希望出京能上211,万一被外地非211高校录取,又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我想动员孩子复读。”王雪痛苦地说。“疫情常态下,明年形势怎么样,谁也不好判断,但是如果志愿报失误了,孩子不开心,我也不好受。”

高考改革还需考虑得再周到些

谁也没想到,北京新高考第一年遭遇到了疫情的严峻挑战,本就有“小白鼠”感觉的家长和考生们实在有点懵。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批过河的排头兵,有经验、有教训,可以让随后的孩子们少走弯路。”玉玉妈妈说,比如,经历一次实战后,“我们的经验就是,如果您的孩子以后不打算从事纯文科的工作,选科最好还是选物理。因为孩子在高中阶段其实对未来从事什么专业并不明确,选了物理之后,可选择的面更宽,职业选择问题可以留给大学时期,让孩子们自己再去思考。”

经此一役后,王雪称,外地人对北京孩子高考有太多的误解,以为北京孩子上个名校就跟跑个长跑一样简单,殊不知,多少家长和孩子的周末和假期时光都是在培训机构里度过的,10多年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丝毫不逊于外地孩子。北京虽然名校云集,但那并不是北京人独有的名校,是全国人的。而且,北京按名次来说,排名9000名到16000名左右的孩子,尤其工科的学生有个断档,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选择,她希望北京市能对高校及专业有更合理的布局,以承接名校与专业性高校之间的真空地带。

曹明爸爸说,他不太喜欢现在的这种选科方式,太乱,报志愿无所适从,没有参考依据,以后也一样,填志愿有点撞大运的感觉。而且选科组合多的班级,因为学生各自的选科可能都不一样,甚至形不成学习讨论的氛围。再者,由于选科采取等级赋分制,这就要求考题一定要出得有区分度,过于简单,裸分拉不开差距的话,赋分后差距太大对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据说今年的化学题的区分度就不够。

李楠楠希望各个高校的大类专业能够再细分些,尤其是不限选考的大类分得太粗了。比如,他同学想学法学,以某高校为例,法学跟外国文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经济学等均放在不限选考这个专业组里一起招生,他同学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能被法学专业录取,如果被调剂到保险学或是外国文学,他是难以接受的,也正因了这个担心,同学最终放弃报考这所学校。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是为了突出选择性,给学生松绑,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新高考改革强调公平性、鼓励导向性,考试选择性增多后,考生同分不同类的现象将更加普遍。改革一定会有阵痛、有不足,如何在改革中做好引导工作尤其重要。比如,高一末的选科,对于大多数高中孩子来说,对大学对社会对专业毫无概念,此时将选科权利交给学生是否科学?学校或是政府教育部门可否安排专业机构或是人员介入,通过专业手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从而选好适合的科目就很重要,类似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多。高考依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国家所托,社会所期,牵动着大众的神经,期待高考改革在推进过路中能够考虑得再周到,配套政策能够更清晰明了。(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专业 北京 高考 物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