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双城联动下南沙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成果发布会”举行

2020年08月10日 16: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8月8日电(记者 高志民)“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成果发布会”“双城联动下南沙发展机遇研讨会”日前同时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主创单位——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共同举办,得到蓝皮书权威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属下城市和绿色发展分社的鼎力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研究员、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谢寿光社长还做了专题主旨报告。

一、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基本情况和主要特色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重点皮书项目之一,也是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成立以来推出的第一本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产业协同篇、区域发展篇、科技创新篇、文化生态圈篇和专题研究篇七个部分,从总体上看,该蓝皮书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注重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着眼于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从机制创新、区域融合、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圈建设不同方面凸显专家观点和学术视角,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贡献专家智慧。

据了解,这本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在研究选题、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一)在研究选题上,该书坚持宏观选题与微观选题相结合,热点选题与偏冷选题相结合,既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也有关于不同领域、不同城市的个案问题的研究;既有社会普遍关注的建设目标、三地对接等热点问题,也有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微观问题,力求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现和提供一个涵盖面广、实用价值高的解决方案。(二)在团队组建上,该书坚持“五湖四海”,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汇集了广东乃至全国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最强的高端专家研创团队,既有国家机关的智库专家,也有高校和科研的智库专家,既有广东本土的知名专家,也有外地乃至国外的专家,可以说都是知名学术“大咖”。其中,既有董小麟、涂成林、岳经纶、黄剑辉、王先庆、易行健、梁士伦、葛淳棉、杨英等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也有苏泽群、田丰、丘树宏、陈鸿宇、李罗力、唐杰、郭万达、温洋、廖东等长期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研究专家。据统计,在参与该蓝皮书研创的75名作者中,有博士学位的31名,占总人数的42%;硕士学位的25名,占总人数的33%。拥有教授和研究员高级职称的作者分别为22名和20名,约占总人数的29.3%和26.7%。该书作者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许多方面,有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城市学、行政管理、文化管理、政治哲学、企业管理、新能源科学等等。其中,以经济学专业为主,占比27%;其他专业领域均匀分布,每个其他专业约占总体的5-8%。此外,作者中31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还有许多来自研究院/学会、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的知名学者和行业精英,其中在研究院/学会任职的有16人,约占总数的21.3%;企业高管有3人,均为新能源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政府机关中,以广东省参事室的参事和中山市政协委员为主,作者人数分别为4人和7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研究问题前沿,提出观点诸多创新,而且提出的对策建议既有专家视角,又具有实际操作性。其中一些课题研究成果已获得领导批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融合。(三)在研究内容上,该书除主报告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形势分析和预测之外,还设置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区域融合、创新发展、专题研究等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社会各界的参政议政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提供综合的、全面的资讯。第四,在分析方法上,本书综合运用了数理模型、回归分析以及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综合性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注重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而对各城市如何实现差异化创新发展提供具体思路。

该蓝皮书主要研创单位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是由广州大学与南沙区政府共建的专门从事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研究与咨询的高端新型智库和在地化科研平台。该研究院立足南沙,放眼大湾区,主要通过决策咨询、高端论坛、高端人力资源和编辑出版等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智库服务。

在本次会议上,张其学副校长代表广州大学对参加“发布会”“研讨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之情。他向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第一批首席专家苏泽群、谢寿光、杨建城、田丰、蒋述卓、涂成林、丘树宏、董小麟、顾涧清、黄剑辉等颁发了聘书;在此次会议上,还聘请了温洋、陈鸿宇、王先庆、刘佳、葛淳棉等28位高级研究员以及15位特约研究员。在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这个由首席专家、高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以及专职研究员团队构成的方阵中,既有国家机关的智库专家,也有高校和科研的智库专家,既有广东本土的知名专家,也有外地乃至国外的专家,可以说都是知名学术“大咖”,这为研究院更好地服务南沙和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良好的人才条件。

二、 七位《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作者代表重点介绍了的主要研究成果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剑辉研究员代表该蓝皮书主报告联合课题组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经济形势预测和展望的成果。

总报告认为,在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人民币。投资、消费、外贸、地产、金融形势也整体稳健。但经济增速较2018年整体放缓,香港与澳门出现衰退,粤九市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作用越发明显。展望2020年,总报告认为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随着《规划纲要》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大湾区将在基建互联互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合作等方面迎来广阔空间,区域金融合作与开放将继续推进。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下一轮中美贸易谈判都将给大湾区经济走向带来不确定性。其中预计新冠疫情对大湾区全年GDP的负面影响约在0.5-1个百分点。作为外向型经济的粤港澳大湾区,预计2020年对美出口将逐渐修复,外贸进出口整体将以回升为主。总报告最后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发展中要着重促进各市发挥特色,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向“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区域布局方向发展;疫情结束后加大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构建海、陆、空国际大通道;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探索金融互联互通与开放创新,共建国际金融枢纽;以三大自贸区为支点深化粤港澳经贸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苏泽群代表调研组做了《深化三地“软对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若干建议》的研究成果汇报。苏泽群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质量与世界先进湾区的差距主要源于三地间“软对接”的短板,建议要从急国家所需,扬港澳所长,尽广东所能角度的出发,深化粤港澳在思想对接、机制对接、规则对接、信息对接、文化对接等五方面“软对接”。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广东省政府参事温洋代表课题组介绍了《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中心”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成果。他介绍说,国际三大湾区和国内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设立具有高度权威性与执行力的区域协调机构是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很有必要在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工作层面上的协调中心,以此提升统筹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工作效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而且南沙自贸区在区域位置上具有与港澳及珠三角各市全方位深度合作的优势,同时南沙所属的广州市又是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而且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大湾区内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因此课题组认为把协调中心设在广州市的南沙自贸区是最佳选择。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市原政协主席、丘树宏代表联合课题组做了《系统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的成果汇报。丘树宏认为,孙中山文化不仅对中山市经济社会建设有着极大的价值,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均有着深远的影响。系统推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当前关键是要为交流合作平台的有效运转构建保障机制、为“孙中山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建构牵引和促进机制。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主体、平台、项目等方面的建设,探究系统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路径。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院院长王先庆教授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网红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对策研究》的主要成果。他提出,当下网红直播十分火爆,它是数字化经济浪潮中的一个标志性现象,也是电子商务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业态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网红直播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靠近产地、原创设计、货品丰富等优势,尤其是在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珠宝玉石三大行业发展迅速并形成流花模式、沙河模式、汇美模式、厂家直播模式等独具特色的网红直播模式。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宜从人才、资本等领域大力扶持,同时从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推动其创新发展。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介绍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研究》的主要成果。他提出,极点带动是区域发展和城市群构建的普遍规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体现湾区范畴的世界级城市群,坚持核心城市极点带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湾区空间布局的首要考量。而在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中,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以其门户功能、综合交通枢纽、丰富的产业门类、国际商贸中心优势、人才培养与供给水平、文化的包容性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打造,构造了在大湾区集聚国际化资源并实现区域及国际辐射力影响力的良好条件。因此从前瞻视角看,广州可以在对外传播力、企业创新力和特色吸引力方面继续加强,以进一步增强其实现极点带动功能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从经济、科技、教育和环境四大要素的研判中,可以预期广州将持续提升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引领发展的核心枢纽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经济管理学院张猛博士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深圳创新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他提出,在城市与城市群视角下一个城市集聚优势表现为高端专业化创新人才的聚集的优势和分工创新的优势;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看,深圳的创新经济经历了从产业升级到创新引领的发展历程,其内因是深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活力社会,其外因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因此他提出,深圳的未来发展不在于将大规模制造业留在深圳,而在于在50-100公里范围内培育巨大的制造业集群。深圳走向创新之巅不是大规模制造,而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大规模原始创新,依赖于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群到领跑的大规模原始创新,依赖于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依赖于完善的法治化的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分工细密、不断聚集、规模庞大的高端创新人才队伍,需要继续走科学与产业结合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道路。

三、 省内外专家们对“双城联动”下南沙如何寻找发展机遇积极献计献策

在下午举行的“双城联动下南沙发展机遇研讨会”上,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建城,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研究员,广州大学智库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教授,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广州市政协原经济工委主任顾涧清编审,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教授,湛江市经济学研究会会长廖东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林玮副教授,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律师等我院首席专家、高级研究员相继发言,就南沙如何在“双区驱动”“双城联动”背景下寻求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

(一)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推进广州与深圳“双城联动”发展,这是广东省委政府当前正在重点推进实施的重大战略。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与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香港、澳门或陆路相连,或隔海相望,在“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发展战略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南沙属于“三区一中心”(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叠加区,区域合作示范与资源共享是国家赋予南沙新区自贸区的核心功能和战略任务,在湾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拥有独特的区位地缘优势和空间潜力优势。

(三)2019年底广州与深圳已在南沙签订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态圈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现在需要的是把合作文件变成实际的行动。比如建立常态化的双城党政首长协商机制和各部门对接的协调合作机制;在南沙建立深穗合作产业园区,主动承接深圳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利用省会优越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吸引深圳高端创新团队和人才入住广州等。

(四)南沙如何抓住广深“双城联动”发展机遇,加快将南沙的地理区位优势、政策环境优势以及空间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形成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为建设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这是广东省、广州市和南沙区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五)广州的定位应该是海洋城市。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滨海城市副中心,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最优质的港口资源,在国际物流航运、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游艇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业、海洋大科学装置等方面已有良好的基础优势。广州可以通过大力打造南沙新城,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支持南沙在广深海洋科技、海洋旅游、海洋智造、海洋服务全面战略合作中发挥枢纽平台作用。

(六)南沙要建设国际化滨海新城就需要有国际化人才来支撑。南沙应该抓住广深双城联动发展机遇,将广州优势的教育、科研、医疗等资源和深圳优势的科技、产业等资源在南沙区域内进行无缝对接整合,积极承接广深港等中心城市功能溢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加快消除粤港澳人才流动上的体制障碍,为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加速向南沙集聚创造良好条件。

(七)南沙新区自贸区在国家战略中是建设“联动湾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因此南沙在“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发展战略中需要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不仅和港澳、深圳全面合作,也要和东莞、中山、佛山等地深化合作。同时要主导学习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杭州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先进改革创新经验,建立更加自由开放的投融资环境。

(八)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时就特别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合作示范区,要积极对标国际化市场化投资贸易规则,敢于在法律、体制对接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消除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为“双区驱动”“双城联动”重大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样本。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湾区 大湾 粤港澳 南沙 创新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