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为孩子们插上爱的“翅膀”

2020年08月11日 10:09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夏日湛蓝的晴空下,牛羊成群,绿草连天,盛开的野花姹紫嫣红,打一个滚就是满身格桑花香,这片辽阔的大草原是青海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乐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祁乐平从小生长的地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B20200811002-zx11

2010年4月15日,玉树地震次日,祁乐平赶往灾区。图为祁乐平在灾区现场。 (受访者供图)

“比起高楼林立的坚硬棱角,我更爱草原,尤其爱这片草原上的人们。”祁乐平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为这片草原上的孩子们多做一点什么。

大学毕业后,学有所成的祁乐平实现了当初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多年来,祁乐平和她的乐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多次针对青海省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残障人士等开展心理援助,直接受益人群万余人。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享受暑假”

假期应该是每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但10岁的彤彤和她的很多同学们,却总是恐惧这样漫长的假期,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小伙伴,同时还将“接手”量额不小的家务劳动。

“草原上地广人稀,相对住得远,一旦放假,孩子们还要帮着父母做家务,很难凑到一起玩耍。”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地享受假期时光,祁乐平和中心其他同事暑假期间总是忙得脚不沾地。

“这个暑假我们很开心,因为有乐平服务中心的叔叔阿姨一直陪在我们身边,还教了我们很多知识。”彤彤拿着刚刚和老师合作完成的纽扣画开心地说。

祁乐平是在彤彤一次离家出走时认识她的:“当时发现她时,不管我们怎么问,她也不说自己家在哪里,我们只好先把她送到救助站。”

祁乐平多方走访调查,终于了解到,彤彤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亲是甘肃人。为了生计,父母带着彤彤到青海西宁开了家饭馆,因为缺乏沟通疏于管教,彤彤养成了一遇到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的坏毛病。“她家长都说不清楚这是她第几次离家出走了。”

祁乐平把彤彤送回家后,一遍遍地回访她的家庭,“一方面引导她的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另一方面也让彤彤知道离家出走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她需要多和家人沟通。”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不少都像彤彤一样,内向、孤僻、自卑、戒备,不懂如何释放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长辈沟通交流来缓解这样的压力。”祁乐平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她和同事们都会带着稍大一些的孩子去救助站、监狱、戒毒所这些地方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这种经历,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这些孩子很少能见到父母,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和爱。”所以每年假期,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是祁乐平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仅要陪伴,更要有效陪伴,这是祁乐平给自己和中心同事的要求。“我们会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他们做了一些安全警示教育,比如防溺水、防火防灾、突发事件应急等。”

此外,祁乐平和中心的老师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垃圾分类引导,带孩子们一起用旧衣物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做一些教具,引导孩子学会读书并且爱上读书。“主要目的都是陪伴,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在一次次做手工、辅导作业、玩游戏的过程中,彤彤和同学们慢慢在重新找回童年的阳光与欢笑。“希望他们也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在假期来临时,除了学习,还能有更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B20200811003-zx11

祁乐平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离不开他们”

每次向记者提起对孩子们的心理援助,祁乐平总是忘不掉10年前的那段难忘经历。

8月8日,祁乐平准备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参加玉树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候机室,她遇到了很多10年前在灾区结识的“战友”,他们一起在电话中向记者回忆起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2010年4月15日,玉树地震的次日,祁乐平匆匆赶往玉树。她知道,地震发生之初,心理咨询师并无用武之地,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去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能救助一个人就救助一个人,能为灾区做点啥就做点啥。”她找了辆面包车,拉着救灾物资就一路直奔玉树,到了地方她赶紧把方便面、罐头、矿泉水等分发到灾民手中。

在一处废墟中,祁乐平找到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她背上背一个,怀里抱了一个,把孩子们往赛马场转移。“平时抱着自己的孩子走半截路都非常吃力,也不知道我那时候怎么那么有劲,一直在干活,到晚上才发现腿发软。”救灾时,祁乐平曾经有近两天时间没有进食喝水。

2010年4月26日,祁乐平负责把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的129名学生护送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

天色一黑,孩子们不但不睡,反而坐起来了,其中两个孩子不停地说:“你听,老师,地在叫。”祁乐平来到孩子身边,紧紧地抱着他:“听妈话,地没叫。这里很安静,很安全。妈妈在你身边。”“我什么都没有了。”这孩子也抱着祁乐平,带着哭腔说。“你有的,你还有我,我就是你妈妈。”其他老师也抱着年纪小的、情绪激动的孩子们。就这样,老师们抱着孩子们过了一夜。

从第二天起,孩子们都喊她和其他老师“妈妈”,祁乐平眼含着热泪答应着。“对这种大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前期只能是尽可能用更多的陪伴和安慰去抚平他们的惊恐。那时候为了给他们安全感,我们中心的老师们三天三夜都没怎么睡,陪着他们。尤其是半夜,我们还打着手电筒到每个宿舍查房,因为有的孩子确实睡不着,我要让他们知道,一直有人在负责他们的安全。”祁乐平说。

那年的“六一”儿童节,祁乐平自己出钱带着16名灾区孤儿去北京过了节。“换个地方,和小朋友在一起,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他们会暂时忘记伤痛,更快从恐慌中走出来”。

“从那时候起,我觉得我就是他们的妈妈,他们也把我当作妈妈。我会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不管是见面还是通电话,有时候觉得不是他们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他们了。”祁乐平这样说道。

“只是自己的孩子没人陪,想起来就抱怨我呢。”祁乐平有些无奈地说。

帮助他人是获得快乐最好的方法

这些年来,青海省偏远地区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一直是祁乐平的牵挂,“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专业的心理疏导。”

这些年,祁乐平和中心的老师坚持下乡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专业的帮助。因为路途遥远,祁乐平常常一去就是半个多月。山大沟深,有些地方没有路,祁乐平和中心的老师们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漫山的沙棘、黑刺扎得他们腿上经常多出很多伤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当空,搭建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祁乐平和同事们就能开始一场场心理辅导。

去的次数多了,村民们口口相传,很多老人和孩子们都愿意去帐篷里找祁乐平和她的同事们聊聊心事。

有一次,祁乐平结束了在民和县转导乡留守儿童调研返回的路上,由于路不好走车速很慢,突然她隐约听到孩子的哭声。

此时,暮色苍茫,炊烟袅袅,该是晚饭时候了,整个乡村沉浸在安详中,谁家的孩子会哭得如此凄楚?

祁乐平循着哭声驱车前去。

当她迈进一个破败的小院子时,一个小姑娘正趴在地上无助地哭泣。孩子的父亲眼睛残疾,母亲由于腿脚不便,正小步挪着准备去抱摔倒在地的孩子,祁乐平抱起小姑娘,看着孩子脚上破旧不堪的布鞋,眼泪一下流了下来。

忍住眼泪,祁乐平和司机把车上的食品和用品搬下来,放到他家厨房。从那时候起,这个叫丫丫的小姑娘就成了祁乐平的又一个女儿,上街购物,给自己的孩子买衣服玩具,她会记得给小丫丫买一份;逢年过节,置办年货,她也不忘小丫丫一家的那一份。每次去民和,祁乐平都会给小丫丫带上足够的吃的用的。

陪祁乐平跑了几趟后,丈夫由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现在,由祁乐平一个人的省吃俭用变成了全家的省吃俭用,从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到对玉树孤儿的资助,大量的资金都来自她的家庭。

“有时候,和朋友偶尔逛逛街,明明很喜欢的衣服,我也不会买了,省下这几百块钱,还能改善很多孩子的生活条件呢。”祁乐平笑声爽朗,充满了蒙古族姑娘的豪爽与朴实。

“帮助别人就是获得快乐最好也最快的方法。”祁乐平说,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祁乐平 孩子 青海 心理咨询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