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美丽乡村

远山深处有洞天

2020年08月13日 16:15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浙江七成土地是山区,尽管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仍有不少偏远的山区、库区和老区等。山区资源怎么激活,山区经济怎样发展,山区百姓又如何增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更是全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盛夏时节,记者将视角聚焦浙江的远山深处,惊喜地发现,藏在“深闺”的这些地方,如今不再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大学生回来了,投资客进来了;老屋成了精品民宿,牛舍成了网红咖啡屋,农产品成了伴手礼,山里生活成了新风尚,到处迸发着勃勃生机。

革命老区的“红绿法”

四明山北麓的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地势险要、位置偏僻,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正缘于此,过去这里穷得很。新世纪初6个小自然村刚合并时,村集体不仅零收入,还欠了45万元的外债。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横坎头调研。不久后,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了回信。信中,习近平同志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封信更笃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村委会主任成灿林告诉记者,当时,全国红色旅游正逐渐走红,尽管村里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但满打满算每年游客也只有两万人。“我们马上抓住机遇,修葺旧址群,新建游客中心,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很快就有了起色。”

除了“红色经济”,村里还锚定特色农业,引种樱桃搞采摘。起初,老百姓都怕种不好会赔本,于是村委会带头干,请来专家手把手教。到了第三年,果子大丰收,闻讯赶来的私家车排起长队。一下子,老百姓全“嗡”进村委会,都要求跟种樱桃。

此后,杨梅、蓝莓、猕猴桃等时髦水果,竞相跑进田间地头,整个横坎头成了大果园。2005年游客多了以后,村里就动员老百姓开农家乐,首先盯上了在宁波打工的黄彭勋一家。一来,他是老党员,有威望,心肠热;二来,其妻子在食堂待过,做菜得心应手。

砸掉饭碗改创业,起初,黄彭勋没答应。第二年,回家看到游客成群,还没等村干部再上门,夫妻俩主动回了村,开起“百丈农家”。十多年了,客带客,老黄的生意就没黄过,还带动了一批农家乐。

还别说,“红绿融合”真让老区蹚出了新路。2018年2月,村里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马上回了信,并且鼓励“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这封饱含深情的信,让远在海外的“90后”黄徐洁深受鼓舞。作为年轻一代,黄徐洁是全村骄傲,当时正留学德国念工商管理专业。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回村开起农家乐。

“横坎头有今天,真的不容易。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接力,只要有想法,敢闯敢拼,乡村也是一个大舞台!”在黄徐洁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去年,村集体收入达7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248元,吸引游客70多万人次。

民族村的“新生命”

竹涛阵阵,村民们伴着歌曲,跳起了畲族舞蹈。这里是杭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以前的莪山,山坳里穷得慌,男子多光棍,女子无嫁衣。可此刻,村口停车场满员,放眼都是上海、杭州的牌照。

此村名叫戴家山,是新丰民族村下辖的自然村,就在海拔600米的山上,总共57户人家。“早前,村里有‘三难’,就业难、上学难、脱贫难,稍有能耐的都往下搬、往外跑,留下的全是空巢老人,就说那万亩竹林,就是因为缺劳力,一度荒废。”村党总支书记雷国良如实相告。

雷国良就是“下山谋生”大军的一员,在外从事房地产。3年前,他回村当村委主任,今年开始一肩挑。同一年回来的,不只是雷国良,还有在县城开小餐馆的姚勇生。姚勇生13岁就外出打工,兄弟三人的老宅连成一排,因为没人住,又怕漏雨倒塌,只能清明、过年轮流回来看看。

如今,老宅摇身一变成了民宿,姚勇生光装修就用掉170万元,11个房间,400元到1100元不等。夫妻档经营,才3年就收回投资。促使姚勇生回村的,是离他家不远处的几个民宿项目的接踵而至,竟然每家都生意火爆。

戴家山有30多栋老房子。2013年,为了盘活这些资源,村集体统一登记、收储、修缮,并成立农民之家创业服务社,负责招商和开发。没想到,还真引来了一批高端民宿的投资客。每晚上千元的房价,高峰时还一床难求,这让世代居住在此的老百姓为之一惊,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的价值。

“服务社以集体土地、管理用房和土地资源等折价入股,占股21%。老百姓既是房东,也是股东,还能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有的当管家,有的开小店,还有的卖土特产。”雷国良告诉记者,去年,戴家山游客量突破1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590余万元。

小山村有了“新生命”。傍晚,记者出村时,碰见正在散步的77岁老人田关秀。她爱热闹,之前一直在城里儿子家养老,看到村里人气渐旺,毅然搬了回来,独居却不孤独。眼下,就连儿子儿媳也盘算着,择日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

崖居村的“文艺范”

下了高速,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近一个小时,记者抵达位于松阳县四都乡的陈家铺村。这里平均海拔750多米,三面环山,房屋呈崖居式分布,高低落差有200米,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

表面上看,这里保留了古村落的原始形态,但深入其中,其实别有洞天。推开斑驳的木门,背后“躲藏”的可能是雅致的民宿、茶室。若竖起耳朵听,此刻里面可能正在举行一场高品位的主题沙龙,各界精英高谈阔论。而远处正在写生或摄影的,也有可能是某位名家。

鲍朝火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此前常年在外经商,看到老家近乎凋敝,尤其是村里老人孤寂的眼神,2012年回了村。这几年,他投入大量精力,一路引进了先锋书店、杭州亦舍酒店、飞莺集等的创始人,让书店、民宿、餐厅、文创等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如今,崖居村成了文艺“部落”。三四十栋老房子,除了被改造成民宿的,还有众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在村里公共空间里,不少国内外杰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会不定期举行诗会、论坛、沙龙、音乐会,以及作品展等。小村声名鹊起,还引来许多文艺青年打卡。

有了人气,村集体和老百姓很快也找到了生财之道。依托特色产业,村里成立番薯干合作社,统一生产、包装和销售,番薯身价一下增加了2.5倍。今年,村里5家民宿向低收入农户认购高山生态鸡和番薯,户均可增收三四千元。

59岁的鲍金岩摔断腿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回村将自家牛舍,改成了土特产店。售卖土豆片、萝卜干、笋丝等,有的自己生产,有的向村民收购,去年开张才7个月,就净入3万元。现在村里头,只要肯干,不怕没钱赚。

记者发现,今天的浙江远山深处,横坎头、戴家山、陈家铺并非个案,而是蔚然成风。越来越多像雷国良、鲍朝火这样的能人回村,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有志青年涌向乡村,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催化着这场乡村裂变,共同打通“两山”转化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已建成A级景区村庄7894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179个。去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29876元,连续3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城乡居民收入比为全国省(区、市)最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600元的现象。(蒋文龙 朱海洋 高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村里 民宿 远山 深处 记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