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委员评论

产业链:从“扬长避短”转变为“扬长补短”

2020年08月14日 11:31  |  作者:刘志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的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与通常所说的“扬己所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次会议同时提出了补短板和锻长板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从“扬长避短”转变为“扬长补短”,不仅自己的长处和竞争优势要进一步发挥,而且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也要同时拉长和补齐。

当前我国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众所周知,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发挥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嵌入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底部环节,一直是我国参与上一轮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当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全球产品内分工原则,受到来自逆全球化趋势和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中美贸易战及其后续的一系列冲突证明,在现有的全球产品内分工秩序下,来自上游企业的技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越是处于上游的产业,越缺少替代厂商,发生贸易制裁现象时,对下游厂家的杀伤力越大。为此必须高度防备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中间投入品商,在关键时刻对我国产业安全所发出的可置信的威胁。因此,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直面短板奋起直追,才是理性选择。也就是说,当“扬长避短”的静态比较优势与国家产业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理性选择必然是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突破瓶颈限制,即短期看自己在某产业的竞争上可能没有优势,但是可以通过政府的扶持和适当的补贴,全力扶植这些处于“短边”状态的产业部门,奋力拓宽发展瓶颈,拥有全球产业一定的话语权。

在双循环性发展格局下,补短板不仅要补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特殊材料,更要补技术的制度短板。我国目前产业体系、门类齐全,发展规模也很大,但是很多产业“缺芯”,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隐形冠军企业垄断,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小到高铁螺丝钉、电子芯片、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微电子链接用导电金球等。为此,我们应该重点选择这些“缺芯”的产业链,专注地把技术一层一层地往上做,逐步掌握这些不易被竞争者替代的重要价值环节。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家没有认识到培育各种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是我们缺少隐形冠军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和制度条件,如税制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工匠精神等。也不是说,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文件要求、政策规定和法规条例,而是缺乏实实在在的执行机制。很多文件要求、政策规定和法规条例难以落实和落地,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的条件下,不仅短板要拉长,而且长板要更优化。“锻长板”,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全力发展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中国产业现在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在劳动密集尤其是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上。因此现阶段强调“锻长板”,就是要鼓励大力发展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我们未来也不可能放弃那些占人口需求比重高的、附加值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而全部去追求那些市场狭小的、高精尖的技术密集的产业。这里需要破除一个误解,就是过去我们一些人一说要产业升级,一论产业要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就要求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产业升级也好,迈向中高端也罢,都是要求产业能获取高附加价值。能不能获取高附加价值率,是判断产业是否升级或迈向中高端的基本标准,这与是不是劳动或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性质无关。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能获取高附加值。相反,即使是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也不见得一定可以获得高附加值。

实施扬长补短策略,要有系统性的体制改革、政策调整、法治强化、文化重塑等作为保障。一是要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在市场的基础上运用国家的力量,突破某些基础产业的瓶颈。对于某些不适合运用举国体制的关键生产环节,如服从摩尔定律而变换频繁的芯片产业,也可以以相关企业为主体进行投入和集中研发,政府产业政策进行组织、引导和实施基金支持。二是以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思路,通过国内市场开放,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来中国进行创新创业,发展我国以创新为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集群。现阶段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正从生产要素价格低廉逐步转向超大规模市场容量,后者甚至可能是我国长时期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这对我国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集群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关键是要把这个统一的大规模市场培育好。三是要以国家的力量去提升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基础原材料生产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质量,这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薄弱环节;四是要形成更合理的财富分配体制,社会财富应该倾斜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投机的人,才能让技术人才可以长时间沉下心来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让更多企业成为隐形冠军。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税收体制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等。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产业 优势 全球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