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民意时评

扶贫农产品需打破“包销”怪圈

2020年08月17日 15:02 | 作者:张国栋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据《半月谈》报道,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

近年来,扶贫农产品关注度高,帮扶单位采购量大,还有人专门买扶贫农产品献爱心。正因其商机巨大,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一方面是帮扶单位只能“愿打愿挨”,另一方面是无良商家可以“予取予求”,部分扶贫农产品销售陷入“包销”怪圈难以自拔。

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贫困地区农业种植现代化、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难以统一,加上深加工能力缺乏,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打不开销售渠道,只能依赖中间商。结果是“热闹”一番,可贫困群众并未从中得到什么实惠,只是“养活”了不少商家。

笔者认为,扶贫农产品可以“热销”,但不能“包销”,其怪圈亟待打破。换言之,随着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即将脱贫和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应尽早将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调整至市场频道,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品牌方面下真功夫,在创新营销思路,开拓稳固脱贫需要的产品和销售渠道上做文章。

一方面,扶贫农产品认证体系规范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为使贫困地区脱贫后仍可保有长久发展动力,可考虑将扶贫农产品认证与绿色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等体系对接,有效提升扶贫农产品信誉与美誉。同时,政府应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物流企业在贫困地区关键物流节点新建、改建现代化仓储流通体系,提升物流能力,减少贫困地区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提升品质和价格竞争力。此外,打破扶贫农产品“包销”怪圈,人的因素至关紧要。摘帽之后的贫困地区首先要考虑千方百计引进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新农人”返乡,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激活乡村市场化发展前景,从种植技术培训到销售平台技术应用、渠道拓展,新型经营主体等乡村稳固脱贫新兴力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既助力乡村振兴,也将为市场和消费者带来新的更多的利好。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农产品 扶贫 销售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