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访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创始人孙冰

2020年08月19日 10:18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孙冰为江西孤儿过生日。 (受访者供图)

孙冰为江西孤儿过生日。 (受访者供图)

难忘那张泛黄的一寸照

对于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创始人孙冰来说,做公益不设限,是他对自己的期待,只要精力允许,有需要帮助的群体都会去关注。而所有需要帮助的群体中,留守儿童是他最大的牵挂。

“上海有1000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么庞大的务工者群体,对应着同样庞大的留守儿童。”孙冰对记者说。

在孙冰的记忆中,有一张泛黄的一寸照片,让他触动极深。

那是在2016年春天,贵州某个山区,孙冰走在熟悉的蜿蜒山路上,去探访当地的留守儿童。

孙冰走进一家简陋但收拾整齐的院子,这里住着一对留守儿童小姐妹。

“多久能见爸爸妈妈一次?”孙冰问。

“每年一两次。”小姐姐说。

“想不想爸爸妈妈?”“想。”姐姐怯声说着,随即跑进屋里翻箱倒柜一番。

女孩兴奋地跑出来,手里捧着个神秘的“宝贝”。

“这是什么?”孙冰问。

“是爸爸。”女孩将手摊开,是一张泛黄的一寸照,边角有些磨损和折痕,但被精心抚平过。

“妈呢?”“我们没有妈照片。”读一年级的妹妹笑着的脸瞬间僵住了。

“我对那张照片印象太深刻,看起来是孩子爸爸很年轻时候拍下的。两个孩子看着照片时,眼里的思念是藏不住的。”孙冰说。

这次探访经历,刺激到了孙冰。“很难想象,智能手机如此发达的现在,孩子们有这样简单的心愿。”

回到上海,孙冰立即发起“两地书”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拍摄照片的形式,还原上海外来打工者与留守儿童间的生活样貌,做成相册相互传递。”

从此,向阳花志愿者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期盼,他们拍摄和收集外出务工的大人们在上海的生活,装订成相册后通过当地志愿者传递到家里孩子手上。与此同时,志愿者又拍摄家中孩子们的照片,再带回上海。

后来,这个项目被外来打工者亲切地称为“隔空团聚”,是一种团聚的折中方式。“希望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之间,有一份团聚的喜悦感。”孙冰说。

后来回访时,孙冰又回到了小姐妹的家中,她们把志愿者拿来的相册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兴奋地拉着孙冰一张张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孙冰已经坚持了10年。在更远的西部山区,孙冰带领着志愿者已经连续10年开展山区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向阳花的执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一起走近大山,从2007年7个人的志愿者队伍到现在每年近百人的队伍,他们的脚步也从最早的甘肃,宁夏一直走到贵州、云南、湖北、江西等地。

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

“起于感性,成于理性,始终不变的是信仰。”孙冰这样总结自己过去13年的公益路。像“两地书”这样源于感性,最终理性落地的项目,孙冰自己也数不清做了多少。

2007年,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孙冰选择辞职,专职做公益。用孙冰自己的话说,“这得是多爱公益!”

家乡那片金黄的向阳花海一直是孙冰的乡愁,也一直给予他无形的温暖的力量。孙冰希望自己和小伙伴们亦能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因此为公益组织取名:向阳花公益社。

在公益社的标识下面有这样一行字:“用爱心温暖世界。”孙冰说,这是团队小伙伴们的共识,他们相信,世界也终将温暖人心。

然而公益社成立初期,孙冰就被现实的“骨感”泼了盆凉水。“刚开始辞职是瞒着家里的,那时候我每天还是按时背包出门,假装去上班。虽然知道做公益的路很难,但真没想到会这么难,没资金、没项目,怎么生存下去成了最大的问题。”

“我理想中公益组织的存在,不该只是消耗社会资源,它应该也必须有所创造。”孙冰明白,想要生存,要靠自己“造血”。

2008年初,凭借一步步积累下的经验和人脉,公益社迎来了机遇,他们开始参与政府购买的公益服务,逐渐有了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的长期延续性项目。

公益社刚刚步入正轨不久,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短短3周时间,孙冰和伙伴们募集到总价30余万元的600多箱救灾物资,通过空运和铁路等方式运送到灾区。“虽然现在看,这笔钱不多,但对于刚起步的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鼓舞。”

“在这一系列的公益服务过程中,伙伴们表现出来的专业程度让我心里有了底。”孙冰说,就像严重缺水的向阳花终于等到了雨水,耷拉的花又“昂首挺胸”地去追寻太阳。

虽然向阳花慢慢成为上海众多公益组织中值得信赖的团队,但孙冰有两三年的时间几乎没有收入。“没想过放弃,既然开始了,就没想过回头。”孙冰说,最重要的是,公益让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它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波澜不惊的生活泛起了涟漪,这是其他工作给不了他的。

公益是爱的汇聚

“向阳花更像一座桥梁,我们希望汇聚社会的各种力量,去影响并帮助更多的人。”这些年,孙冰一直在努力在这方面探索。

在为上海建设者留守子女开展的为期7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孙冰带领小伙伴联系整合了上海30余家单位的参与互动。“活动虽小,但这就是一次爱的汇聚。我们用汇聚的爱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同时也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参与公益事业。”孙冰说。

这两年,孙冰还带着从贵州遵义和湖北宜昌筛选出来的几十位先心病儿童到上海做免费治疗。“这次援助我们充分凝聚起了社会各种力量,前后联系了航空公司、酒店、餐饮、医疗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他们只需要拿出自己擅长的服务和产品,这些来自大山的孩子就能因此获得新生。”孙冰说,公益就是要让爱不断蔓延、生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从中获益。

2010年,孙冰加入民盟后,他有了新的想法——充分发挥公益人的作用,让民盟等民主党派和公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我们的很多盟员来自高校,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些什么。”孙冰发现,每次高考咨询安排的地方都相对较远,家长和孩子一去就是一整天,能不能把这样的咨询搬到家门口?

2019年,民盟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为上海各高校搭建平台,组织“盟心树人——上海民盟高招志愿填报义务咨询”活动,向阳花作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其中。公益咨询真正来到了社区,家长们再也不用跑远路,就能向“大咖”咨询志愿填报等信息。

“未来,我们计划把更多的公益项目带进高校,影响更多大学生参与公益。”孙冰说,自己大学时就对公益很感兴趣,但总找不到合适靠谱的公益组织,他希望能尽己所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途径去参与公益。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孙冰时常感受到来自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公益人的属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公益要讲热情和情怀,但它不等同于行善,它是一项事业,因此应该是专业并可持续的,要有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孙冰说,社会对于志愿者的理解还有偏见,甚至道德“绑架”。

“公益不等于贫穷,作为公益组织,首先要自己先活好了,才能想着让更多人过好,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公益事业。”

“虽然难,但这个事业值得我去拼尽全力。”孙冰希望志愿者、公益人可以早日“解绑”,“做志愿者,只是普通人在做一件普通的事,它并不耀眼。”孙冰说,只是这件事有可能帮助甚至改变某个人甚至某个群体的人生轨迹,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全国正能量志愿者”“上海市杰出青年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这些年,并不看重宣传的孙冰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认可,但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相信未来和公益还会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孙冰 公益 上海 向阳花青年公益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