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抗洪救粮”农业科技有好招

2020年08月20日 09:12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随着我国南方汛情频传,部分农田同时受到外洪和内涝的双重威胁,农业受灾状况牵动着国人的心弦。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几何?

“持续的降雨及洪涝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沿江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不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游松财指出,“总体来看,此次南方洪涝对局部地区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农民生产自救与国家救助正尽可能降低损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村水利发展研究室主任周新国表示,尽管今年梅雨期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5倍,但农田受灾状况没有1998年和1999年严重,这其中农业种植计划的改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据周新国介绍,由于今年各地积极推动早稻面积恢复,早稻播种面积增加了470多万亩,极大减弱了洪涝灾害的影响,早稻总产有望丰收。而且,南方早稻播种面积占比小,仅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约15%;丰沛的雨水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水稻生产。

自灾情发生以来,周新国便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湖北地区作技术指导。他指出,洪水风险客观存在,但我国在农业防洪救灾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改进,发展出了诸多有效的防控手段。

例如,在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方面,形成了“预测预警—防御—排除与减缓—灾后恢复”的防控措施。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通过遥感监测,快速预警灾害范围和强度;在防御方面,通过工程手段优化调度,例如南方地区通过分区分段降低河道水位,以提升农田蓄纳能力;农田采用“厢沟+腰沟+围沟+农沟”田间排水模式,将洪水及时排出;通过喷施叶面肥、灾后适量施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和土壤肥力;以及之后补种短季节作物等进行灾后作物修复。

在湖北省沿江滨湖地区,有近700万亩易涝易渍农田,但该地区因地制宜调整种植制度,发展稻渔(虾)、藕渔(虾)、池塘复合种养等复合渔农业生产,增加了雨水的蓄积能力。在此次洪涝灾害中,该地区的优势得到了凸显。

不过,周新国也坦言,当前我国依然存在农田排涝基础设施薄弱、涝渍监测手段落后、信息获取单一、调度水平滞后等问题。

例如,当前国内农田排水工程的标准是可抵御“5至10年一遇”的洪水,几十年没有实质性变化,使得今年个别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时损失惨重。

他认为,考虑到江河沿线滞蓄洪功能区和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分,洪涝过后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功能区排水工程改造完善的新举措。比如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提高灌排工程的联合调度及运行管理水平;调整农业布局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比如在低洼易涝区,选种耐淹或喜水的耐涝作物,以增强农田抗涝能力;加强水稻区节水灌溉的实施,最大限度发挥稻田调蓄雨水的功能等。

“未来还应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道路。”游松财指出,“由于劳动力成本很高,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采取诸如对受淹没稻叶进行清洗、补种等补救措施并不划算;实施农业保险,能够保证农民在灾年时不歉收。”他建议,要加强对受灾概率、洪涝等级等定量化数据的研究工作,为开发合理的保险产品提供支撑。

事实上,旱涝急转、先涝后旱,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并存是我国农业灾情现状。因此,游松财提醒,中国是一个缺水型的国家,干旱受灾范围为千公里级的规模,跨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占农业总损失的70%。“实际上,雨水丰沛的年份恰是粮食丰收年。未来通过平衡的管理策略来保障农业生产是必要的。”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农田 农业 地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