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博物志

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

2020年08月20日 16:57  |  作者:施泳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局部

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局部

万历十五年(1587年)孟冬,晚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应礼部尚书徐学谟的邀请游览松江府,期间松江知府喻邦相在露香园(位于今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设宴款待两位贵宾。事后王世贞感叹露香园的精巧宏丽,“仙山楼阁,错落有致,非人力所能及”。

露香园是由明代江南地区的显宦之家顾名儒、顾名世兄弟二人所建,顾名儒累官至道州府(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知府,顾名世累官至工部员外郎,兄弟二人致仕后回到故乡,购置土地,修筑园林。因在建园的过程中,凿池得石,上刻“露香池”三字,相传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真迹,故得名“露香园”。露香园占地约40亩,历时10年,耗资白银数万两始建成。顾名儒、顾名世兄弟二人在营造园林时将传统的古典绘画还原为现实,“露香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绿树丛林,俨然蓬莱仙境”(明代朱察卿《露香园游记》),宛若世外桃源,是明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家园林。顾名世在建园时还引进北方优良桃树品种,“一吸琼浆知水蜜,筠篮先问露香园”(清代姚春熙《竹枝词》),“海上露香园水蜜桃”后来甚至成为上海最早的老字号品牌。

致仕后的顾氏兄弟寄情于笔墨丹青,绘画与赏画成为顾家的传统,顾名世的儿子顾斗英、孙子顾寿潜均在画史留名,其中顾寿潜幼时师从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学画,尽得董其昌丹青之真传,名动一时。晚明时期的露香园顾家声名鼎盛,顾名世的儿子顾箕英“承袭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凡饮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不同侪偶。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盐豉。家姬刺绣,巧夺天工。露香园及其嘉桃、糟疏、刺绣,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扬,而名震天下矣”(近代朱启钤《顾绣考》)。顾箕英的妻子缪氏受丈夫的影响,开创出“画绣”技艺,即刺绣与绘画结合。绘画的工具是笔和墨,刺绣的工具是丝线和绸缎,由于丝线与绸缎的天然光泽,画绣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刺绣人物,气运生动”(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画绣又比纸质绘画更易携带和保存,展示出独特的优势。顾寿潜的妻子韩希孟进一步完善了画绣技艺,以古代绘画为刺绣的底本,以针线诠释画意,在色彩和线条上追求灵动的美感,使得作品具有生动的立体感,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将画绣技艺推向了巅峰,赢得了“人巧极,天工错”的美誉,被后世称之为“顾绣”。

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长149.7厘米,宽44厘米。画面中的僧俗三人不待童子送上酌饮之具,焦急地围着醋缸,伸出手指蘸取而尝,期待之态跃然浮出,情趣盎然。画面中的三人中,僧人是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身形消瘦的文士是黄庭坚,身形高大的文士是苏东坡。三酸图,亦称“三高尝酢”,“酢”同“醋”,北宋时期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邀请黄庭坚、苏东坡品尝金山寺新酿的桃花醋,三人品尝后皆皱眉喊酸,故称“三酸图”。画面中的人物使用套针技法,衣纹或留水路,或用滚针钩出;画面中的山石、云水、禅椅、石桥、石桌等均用滚针钩边;画面中的卷轴与书函用双色丝线捻合,表现出宋代织锦的质地。这幅作品熟练地使用“钉线绣”技法,比如人物的须眉、蕉叶的叶脉、花觚的纹饰、竖立的薼尾、醋缸的口沿等,线条之柔美、转折之自然,令人心折。整幅作品是以各色丝线一针一针地绣出,显得格调典雅,清新明丽,栩栩如生,虽然时隔数百年仍能从中感受到雍容娴静的气息。镜片,亦称“镜心”,因装裱后的画心适于夹放在玻璃镜框之内而得名,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裱形式。

露香园顾家是明代江南地区的显宦之家,顾家的女眷不必为生计犯愁,她们兰心蕙质、秀外慧中,有条件读书学画提升个人修养,有机会接触文人雅士开拓艺术眼界,更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安坐于家中穿针走线。从韩希孟起,顾绣受到明代官宦士绅的喜爱,声名远扬,风靡全国,人们不惜花费巨资购买,露香园顾家也由于顾绣而得以绵延与发展。清代乾隆年间的刘銮在《五石瓠》中记述了明代风靡全国的11种器物,其中就有顾绣。清代同治年间兴修的《上海县志》更是将顾绣列为“八大名产”之一。如今顾绣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风千里是江南,江南有山、有水,江南有诗词、有歌赋,江南有书画名家、有能工巧匠,江南更有魂牵梦萦的魅力,江南文化厚重的积淀令人心驰神往。延续了400多年的顾绣,蕴含着江南文人画的底蕴,历经数个世纪而犹有余音,成为江南文化的经典之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为后世学者审视江南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博研究馆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顾绣 清代 三酸图 镜片 顾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