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独臂大叔” 让葡萄藤上挂满“致富果”

2020年08月25日 14:41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郝能吉在自家葡萄园

郝能吉在自家葡萄园

每年8月,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走进凉风习习的葡萄园,一串串绿似碧玉、红如玛瑙、紫像水晶的葡萄,热闹地悬挂于层层叠翠的枝蔓间,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裴介村人郝能吉和村民们正忙着享受这份丰收的喜悦。

“我曾经的愿望是做一个种植专家,现在算实现了一半吧。”1978年,郝能吉初中毕业后被推荐到运城棉花研究所学习,但在脱种棉花时右手不幸被卷进机器中,虽经积极抢救,但他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和医疗条件所限失去了右手。

受伤后的前几年,郝能吉特别失落,直到后来结婚生子,他才振作起来。但屋漏偏逢连夜雨,2002年,郝能吉的大女儿被查出患有脑瘤。为了给女儿做手术,全家人倾尽全部积蓄,并欠下了10万元外债。“女儿的命是保住了,但小脑萎缩,脑功能受损,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撑起这个家,郝能吉卖过很长时间的水煎包,直到一天他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通过种植葡萄脱贫奔小康的事情。“当时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马上去葡萄园向他们请教种植技术。后来我还请我们镇上的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土质土壤,他们为我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说做就做,郝能吉立即和几户村民商议,率先在村里栽植优质葡萄。“当时家里有6亩地,一下就栽了2.5亩。”

“葡萄是种出来了,但我们的品质不行,客户不喜欢,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身上。所以说我跟几个老哥们在一起商量成立一个协会。”

2012年,在市县残联的帮扶协调下,郝能吉牵头成立了由100余户参加的果美葡萄生产协会,其中残疾人21户。

郝能吉在协会里负责管理技术,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葡萄在品质上有优势,郝能吉开始钻研葡萄管理技术,创新种植技术,把自己“埋在书堆”里,钻研新方法。

“研究出了新方法,我就在自己地里搞试验。”一年试验以后,郝能吉迎来了丰收。他们越干越起劲,把家里剩余的地全部栽上了新品种葡萄。从2017年开始郝能吉家葡萄收入每年都在4万元左右,全家彻底摆脱了贫困。

“过去,我需要别人帮助,我的家庭需要国家的帮扶,现在,我也有能力帮助其他残疾人了,为什么不帮呢?”郝能吉决定“抱团取暖、合作共赢”,成立专业合作社。

对于郝能吉而言,学习已成为他每天生活的“头等大事”,正如他经常说的“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科技报纸、农业报纸、种植类公众号他每天必看,还要求自己第一时间学习新技术、了解新信息。

每年省、市、县各级残联组织的技术培训,郝能吉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残疾户、动员残疾户,积极参加培训,“我希望他们都能像我一样,尝到学习之后自食其力的甜头。”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郝能吉就把残疾户请到自家葡萄地,在葡萄架下开展现场教学。他还会时不时到残疾户地里,现场指导、实地帮扶,除了学到了真正的技术,很多残疾户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重视的温暖。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农户思想陈旧,不愿意去帮扶他人、指导他人,总想着自立门户。”面对这种情况,郝能吉就一家家上门去做思想工作,“我想让大伙明白,只有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的收入和效益才会最大化。”

裴介镇裴介村村民卫尚龙因为种植葡萄脱了贫,“跟着郝能吉就能致富。”这几乎成了村里贫困户的信念。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郝能吉说,“铁人”王进喜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我们身体残疾虽然改变不了,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自强自立,什么事情它都能过去。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得也是平凡的小事,我愿意带领、影响更多残疾人一起做好这些小事,哪怕只是种一株好吃的葡萄。”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葡萄 种植 技术 残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