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0年第三期

丁立人的美术史意义

2020年08月26日 14:20 | 作者: 王 犁 | 来源:《画界》2020年5月第3期
分享到: 

丁立人先生是典型的非主流。他的上学经历和就业经历,仿佛不是存在于我们熟悉的二十世纪,他活出了他自己的一个世纪。1949年前的战乱,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都好像没有波及和打断他艺术探索的轨迹。时代的轨迹再怎么动荡变化,他仍然像个任性顽皮的孩子,远离了主流的生存选择,也远离了主流的起伏波折。

天台胜景二(油画)60×60cm-2010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二(油画)60×60cm-2010年-丁立人

1930年出生的丁立人,六岁开始画画。当时,舅舅贺鸣声、表哥方正中在上海美专求学,他们的同学王伯敏、陈曼声等常来家里,可以说,丁立人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富于艺术气氛的环境里。

丁立人家里养着各种各样的虫,他从小就爱在园子里看虫子,对生物知识也感兴趣。中学期间,生物课老师进一步激发了这种兴趣,1950年,他报考了南京大学生物系。入学之后,丁立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被激活了,计划转到艺术系,没有转成,最后干脆退学。同年,丁立人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然而,那个时代这所学校的教学氛围,并不像丁立人期待得那样像艺术的天堂,他居然第二次退学回家。我想象不出他内心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在现在的回想中,他当然可以说出“艺术可爱,但学习艺术太可气;画画是快乐的,但走画画这条道又太伤心了;艺术是纯洁的,但是摆脱不了人为的干扰。”但当时一个半大不小的青年,不知道承受了多少来自社会、家庭的现实压力。

天台胜景八(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八(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退学后在家一年的折腾,成为丁立人一生中艺术创作生涯的自觉。“一年时间不长,工作量可不小,除了外出写生,回家还要搞创作,主要的是独自探索,没有限制,五花八门,实验种种表现方法,以求在构思、立意、造型、色彩上有突破。此外,在材料以及工具上也做出了些大胆的尝试。总之,画得随意,画得专注,画得痛快。通过实践,他得出结论:自学艺术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艺术虽至高无上,但不能成为谋生手段。丁立人还得去上大学。因为觉得上理工科大学对生活最有保障,经过近半年的复习,丁立人又考取山东大学水产学系。1952年,他第三次踏入大学的校门。

三次进大学,三次都没有毕业。这三进三出,真像昆虫成长的三个过程:幼虫、蛹、成虫,这便是从毛毛虫到蝴蝶的整个过程。必须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不会有美丽的蝴蝶。

天台胜景七(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七(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说了丁立人先生的就学经历,再来聊聊他的工作经历。

在天津某中学代课两年后,丁立人于1957年南下杭州。在西湖边,他与原来的同班好友胡孟和不期而遇。胡孟和倾向于“新派画”,那时的“新画派”在学校里被视为洪水猛兽,胡自然无法读下去,也离校了,两人可谓同病相怜。在胡同学的帮助下,丁立人与他一起从事展览陈列的工作。1959年,丁立人受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给昆虫学家的著作画插图、画昆虫特征图。这是丁立人从艺以来挑战自我极限的阶段。昆虫特征图,比传统工笔画更要尊重客观事物的细微特征,是超级精致入微的草虫工笔画,甚至要细微到毫米的十分之一。这种长期的要求苛刻的描绘工作,引得丁立人的艺术追求走向极端的反面,成就了后来的大写意画风。此外,种瓜得豆,也来得适得其时。参加昆虫研究所野外虫情调查时,丁立人在农村见到了“灶画”,这种小壁画在他眼里,比千佛洞的壁画还贴地气,还让他动心,加速了其大写意彩墨画风的形成。

1965年,丁立人在玩具厂担任设计。他仅存的玩具设计模型,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甚至可以说是现当代的雕塑作品!1970年,上海二十多家玩具厂一夜之间,全倒闭了,丁立人下车间劳动,三班制。他主动多作夜班,因为白天阳光灿烂,正是作画的好时光。1975年,他调到家具厂担任设计,竟然把家具全设计成几何立方体,陈设在房子里,就像是水晶宫世界。可是,领导实在看不懂,无法接受,要他改为龙凤图案雕花式样。这让丁立人无法忍受,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嘛。1978年,丁立人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此还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进修,因为无脊椎动物属低等动物,较为原始,而丁立人由衷地喜欢原生动物,因此选修了无脊椎动物学。这是他第四次走进大学校园。1980年,上海印刷学校筹备美术系,为了充实教师力量,将丁立人调入,教图案、构成、装饰画课。图案课,是他在美院学习时最乏兴趣的一门课,他本想推掉这门课,不教。但想起读书时教他们图案的不是别人,正是庞薰琴先生。庞熏琴先生都能教,他怎么不能?于是,也就接受下来。不仅如此,他还想教得好些。为此,他到中央工艺美院去取经,向庞先生求教。1985年,丁立人参加在济南召开的中国剪纸研究会首届年会,并参加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在教学之余,还参加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美术调查工作。经过多年对民间美术的接触与体验,丁立人觉得中国民间美术与西方现代艺术可以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创新,正如生物学的杂交,会产生变异。丁立人在艺术道上就这么走的,走了多年,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丁立人。

天台胜景一(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一(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我不遗余力地回溯丁立人先生的求学经历和从业经历,妄图在其人生经历中追寻到一条可以触摸的轨迹。

对于丁立人这一代人来说,他有意没有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学院教育道路;也没有选择尚能结识上一代优秀画家的师徒制的道路;更没有通过自学参与主题创作走主流社会认可的道路。我一直好奇这种“非主流”或可称“不合流”选择的力量来自哪里?丁立人的舅舅贺鸣声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参与左翼美术运动,1949年后参与浙江省群众文艺工作,也是浙江美术家协会早期组织者之一,他很想要外甥丁立人跟他学画。但丁立人却是有意绕着舅舅走的。从选择大学“三进三出”到与艺术不搭调的就业道路,丁立人没有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那样被社会裹挟、为了生存做出无奈的选择。那一代人大多经历为体制认可的努力,后来又经历商业认可的努力,谁说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丁立人人生每个阶段的边缘性生存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仿佛都不属于他所处的时代。谁都知道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体的渺小,当这个人的主动选择,真正不属于他所属的时代的时候,就为个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可能性。

记得中国美院做过一次“风眠之路—林风眠与他的学生画展”,名单是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苏天赐等。而丁立人这样的“三个月校友”,林系干将,尚不为其母校了解,进入母校为之骄傲的“名人堂”条目。

现代性追求和民族文化立场是二十世纪挥之不去的命题,当我们像“事后诸葛亮”那样去分析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时,后来者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努力中做到了这样那样的贡献,而在这个民族性、现代性命题上,始终没法达到林风眠等作为艺术家个体超于潮流之外的高度,半个世纪后的“八五新潮”后带来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其艺术现代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尚不能与1927-1937年决澜社那辈艺术家望其项背。

而这时,我们看到丁立人先生的艺术实践,或许在潮流之外向美术史的书写者招手。

天台胜景五(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五(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九(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天台胜景九(油画)60×60cm-2013年-丁立人

丁立人艺术集评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是因为其中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坦诚的人生情怀,这是他的作品魅力所在。当然,他又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把各种艺术精华吸收进来,然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把这些精华消化了,又自如地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在今天如此繁复的图像语言中,能够感觉到他的作品很有分量,同时也很个人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作品的品质是非常高的。我想具备了这些方面,一个画家就为这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丁先生真正做到了生活在这个世界,而又能超越这个时代,但是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范迪安


看了丁先生的作品之后,我总结了四个字:厚拙、幽默。可能是和他接触得太久了,这四个字的评价也不自觉地和他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结合起来了。他作品中的“厚”表现在他把作品中所有的“巧”都转化到“厚”的底蕴当中去了,所以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非常随意,好像不做匠心安排,几乎是随心所欲的。作画肯定是要讨巧的,也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这种“巧”,但是丁先生能把这种巧进行转化,用“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他对人生的厚度的一种向往。另外,他的作品还有一种幽默感。这可能与他本人性格有关,丁先生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幽默的一位,他这种幽默的心态表现在作品中,在其人物的造型以及构图,都能体现出来。

—石开


丁先生的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回到了绘画最朴实、本色的方面,虽然他研究了许多艺术门类,包括中国的民间艺术,西方的艺术,但是这种朴素一直保留在他的作品中,而且是在消化了自己研究的内容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另外,丁先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在做了这么多艺术探索之后,最终又回到了艺术最真实的地方,也是回归了绘画本身最朴素的内容。……他的作品不适合表现宏大的主题,可是让人感觉最本色。

—梅墨生


丁立人作品中的变形,更多的是一种平易近人、晓畅如歌的抒情表现,东方写意美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他不追求意义,不想复制也不想解析这个世界,只是不断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永恒惊奇和热爱,为心灵在朦胧的艺术创作中偶尔被照得遍体透明而欣喜。

他对于创作的想法与时代的标准不同,不能用标准的、大众的趣味去衡量他,他的思路一直是反常的,思维很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他对人生、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古代题材的,还是现代题材的,感觉都很相似,这种相似就来源于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他的作品与西方乃至中国当代流行的绘画样式不同,而中国文化自身的血脉,通过丁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和文人,得以延续下来。

—殷双喜        


丁先生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迄今为止,凡是不从事商业绘画而是进行艺术研究、思考的人,都会喜欢丁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学者气,积淀着很深厚的人文修养,卢(沉)老师也多次说过,写意画要真正达到一种自由,是非常难的,尤其是人物画。

—田黎明


以他现在的岁数,他还能做到思想不僵化,思维保持这么一种活跃的状态,实在很不容易。只有丁先生这样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也就是所谓的“风格即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稚拙天真的东西,是许多人努力想学都学不来的。学来的东西总是不真实的,他的作品中没有一点矫饰以及技巧的炫耀。

—王 镛

渔光曲-35×35cm-2013年-丁立人

渔光曲-35×35cm-2013年-丁立人

演-奏-35×35cm-2013年-丁立人

演奏 -35×35cm-2013年-丁立人

骑-马-35×35cm-2013年-丁立人

骑马 -35×35cm-2013年-丁立人

丁立人: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曾从事过美术设计、美术插图绘制、印刷学院美术教师等工作。现为上海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0年5月第3期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丁立人 艺术 作品 先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