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分水妙笔

2020年08月31日 09:38 | 作者:陆春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桐君山矗立,右边富春大江,左边也缓出一条宽阔的江,桐庐江水,中分为名,此谓分水江,富春江最大的支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大唐初定天下,分水县设立。分水县的地形,极似一枚漂亮的秋海棠叶,浙江西部的耀眼明珠。

分水的妙笔,要从唐朝状元施肩吾说起。

分水县东,五云山上有座著名的庆云书院,公元792年,13岁的唐朝少年施肩吾开始在此苦读。3年中,他曾将120卷的《汉书》手抄两遍,书院“余韵亭”旁有个“洗砚池”,此池就是施少年洗笔的地方,一日洗、二日洗、三日洗,365日洗,1000多日洗下来,施少年不知写秃了多少支笔,池中的荷花居然变成了墨荷花,这显然是传说,却十分美好励志。苏东坡也抄《汉书》,一生竟然抄3次,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受施肩吾的影响,但他肯定知道施肩吾。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肩吾以第13名的优秀成绩和另外28位学子荣登进士榜。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状元不必是第一名的,古人将新科进士都称状元,施状元就这么出名了。一个大唐大王朝,只录区区29人,可见考试的难度。

1980年7月,分水中学文科班参加高考,有16位同学考上了本科和专科,一时轰动。我们读书的分水中学,就在今天的五云山上,施状元苦读过的庆云书院,我们都以施状元为榜样,洗砚池边常思先贤,不过,我没去洗过笔,至今遗憾。

分水的大笔,除了施肩吾,还有徐凝,他和施肩吾同榜进士,分水柏山村人。这么个山区小县,一下飞出两只唐朝金凤凰,你不惊叹于这里地灵人杰的山水吗?

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暮春草长的三月。分水江边,诗人徐凝家门口突然来了两位贵宾:一位是杭州“老市长”白居易,另一位是睦州老知府李幼清。徐诗人很激动,老友相访,千里迢迢,事先也不拍个电报告知一下。这个时候,“白市长”已经长居洛阳,洛阳到杭州,再到分水,路途的艰难可想而知。60多岁的老人专访诗友,难怪徐凝要激动了。徐凝一家极尽款待,都是自家劳动所得:蔬菜,自家菜园种的;鲜鱼,分水江里钓的;老酒,也是自家酿的,香醇得很。三杯两盏淡酒,叙的只是友情诗情。恳谈至深夜,“白市长”也不去县里的宾馆休息了,就在徐诗人家享受山趣吧。于是,留下了《凭李睦州访徐凝山人》诗:“郡守轻诗客,乡人薄钓翁。解怜徐处士,惟有李郎中。”

从文学成就上讲,我更喜欢徐诗人一些。看他的传世名作《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离恨千端,绵绵情怀,诗人在深夜抬头望月的时候,原本欲解脱这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这扬州明月不是“无赖”吗?扬州明月成烦人的无赖,从来没有诗人这样写月亮的,这真是天下传神第一笔。现在的分水,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徐凝,但在扬州,他却大大有名,有徐凝门、徐凝门桥、徐凝门大街,甚至还有徐凝门社区。我第二次去扬州时,特意去了趟徐凝门大街,那里已没有更多的诗人印迹,只为了感受一下家乡文学先贤的风采。白居易为什么大老远来看徐凝?除了他们的交情确实不一般外,徐的文学才能肯定也是白欣赏的,徐凝自己就有诗记载:一生所遇唯元白(元稹、白居易)。他们是很要好的文友啊,徐凝诗中写到白居易的就有10多首。

有人问我,如果穿越历史,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我说最喜欢宋朝。好,现在,我要沿着《南宋淳熙分水县地图》,去分水县儒学读书了。

这回,我坐船。我家门口就可以坐船,就如同屈夫子“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那样方便。往罗佛溪(也叫百江),走两百米不到,就是溪口。对面的广王庙,香火常年旺盛,香客来来往往,买舟行船,晨行暮达。一路行得船来,两岸青山相对出,时而猿猴悲鸣,时面空山鸟飞,几十里水路,由罗佛溪转入分水江,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往来船只频梭,不一会,就到了县城的桥口渡。

这里就是繁华的分水县城啊!

过朝京坊、阜民坊,阜民坊边有塔,七层,仰望,塔身坚实,檐飞铃脆,塔院里不时传来阵阵诵经声。经庆云寺,到庆云坊,就到达分水县的地标玉华楼了,这是南宋分水最豪华的酒楼,史载孝宗皇帝曾御此楼。宋人黄铢有《江城子·晚泊分水》词形容分水的繁荣:“秋风袅袅夕阳红。晚烟浓,著云重,万叠青山,山外叫孤鸿。独上高楼三百尺,凭玉楯,睇层空。人间日月去匆匆。碧梧桐,又西风。北去南来,销尽几英雄。掷下玉尊天外去,多少事,不言中。”此词如闲适风情画,逸笔虽草草,却尽状其妙处,高楼观世井,风景别样情。

整座分水城里,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县衙、儒学、书院、城隍庙和钟楼了。学校有教谕衙,“教育局长”办公的地方,全分水县教育的首脑指挥中心。明伦堂、文庙、大成殿,这些学校的主要建筑,我们要在那里读书学习。我们住的馆舍宽敞明亮,从一号楼到四号楼,每一座都很精致。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读书明理、交流讨论,节日祭典孔圣人。“局长”教育我们,将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统一祖国,发愤读书。

庚子初夏,大雨滂沱,我走进老分水县衙的进士馆,看儒学馆的结构模型,好大气派,一一拜谒墙上的历朝进士,崇敬之情有加。这些饱读儒学之士,读破万卷书,写折千支笔,还要加上运气,才有上榜的可能。他们,是分水悠久历史文化永远的荣光。

看到一支大大的笔写下的守官铭,我眼前一亮,细读,有所思,这是元代藏梦解的《守官四铭》。此藏先生,晚年隐居在分水的瑞云山,也算半个分水人了。他认为,做官必须铭记和坚守四条原则:坚硬脊梁、坚缚肚皮、净洗眼睛、牢立脚跟。甚有新意。妙笔书下经典格言,才有益于世。第二“坚缚肚皮铭”又细细教诲:“这肚皮,甘忍饥。众肥甘,我糠糜。将军腹,宽十围。贪以败,脂流脐。平生事,百瓮荠。咬菜根,事可为。”嘿,这简直就是对官员常敲的警钟啊!

分水又称武盛,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执掌天下,不知道是哪位唐朝长官的主意,用县名来歌颂女皇。不过,“盛”的寓意不错,茂盛,旺盛。我徜徉在武盛老街,从东往西,在大雨中慢行,白沙、东关、玉泉、梧桐、西关、臧家巷、王家巷、蟹儿巷、城隍巷,牌坊林立、村巷相连、青砖黛瓦。忽地,幽巷中一女子斜撑出一把纸雨伞来,雨打伞蓬嗒嗒嗒,伞顶如笔尖朝向天空,你一下会觉得,这大雨就是为这伞下的。这里的每一个街巷名字,都深深地印刻着分水古县的痕迹,历史老街的浓郁风情和现代居民的袅袅烟火,彼此紧密交织。

如今的分水,将施肩吾、徐凝及宋元明清那些进士们的笔连接在了一起,它帮我打开了所有笔的想象空间。

说起分水制笔,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涌进了一段故事。

1974年,分水的儒桥村,来了一位杭州圆珠笔厂的刘姓供销科长,他到儒桥是探望在此插队的女儿。某天,他在村里转悠,无意中发现村后缓坡丘陵地带翠竹丛生,而职业天性的敏感,促使他走近了这些竹子,一看,好多都是细圆挺拔的小竹,这不是做圆珠笔的好材料吗?他将这个发现,转化成了倡议,在刘科长的帮助下,儒桥有了村办的圆珠笔加工厂,主要生产圆珠笔杆。儒桥村喀嗒喀嗒的机器声,急坏了邻近的东关村,东关村当年也办起了圆珠笔厂,创利1万余元,村民们年底分红,每个劳动日1元钱,在此以前,每个劳动日只有5毛。

这大约就是分水笔的一颗星星之火,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分水圆珠笔生产已成燎原之势,起先的家庭作坊,都发展成了像模像样的工厂,专业分工愈来愈细,圆珠笔的产业链也愈伸愈长,年产量超过25亿支,年产值突破20亿,分水成为中国圆珠笔产业的第一重镇。新世纪的初光,使分水笔的量和质一起飞翔。2002年11月,国家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正式将“中国制笔之乡”的牌匾授予了分水,因为,这里,已经产笔65亿支,全球人均一支足够!分水有一半人在从事笔产业,一支笔着实富了一方民,它财富的光芒,还远远辐射到了周边淳安及邻近的安徽、江西等地。从最初的竹竿笔,到塑料笔,再到各类精细的金属笔等,数万个品种,构建出了分水人的努力和智慧。或许,你现在手中捏着书写的,就是来自分水的笔。

我盯着一幅《钢笔画富春山居图》出神,这是著名钢笔画家李渝基先生用整整一年时间精绘而成的,他用分水笔,将黄公望的富春山水长卷,一笔一笔呈现,纤毫逼真,别具气韵。由画转眺现实中的分水城,江两岸花树扶疏,高屋鳞次栉比,分水人就是用自己的巧笔,描绘着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作者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编辑:杨岚

关键词:分水 徐凝 施肩 肩吾 圆珠笔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