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人物

杭州小伙贵州支教11年 他说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重

2020年09月07日 10:26 | 来源:钱江晚报
分享到: 

杨明

在家访学生家

杨明和学生们在一起

杨明,今年36岁,贵州大山里的一名教书匠。从一个20岁出头的热血青年到一位安稳成熟的中年男人,杨明从杭州萧山戴村到大山里教书已经11年了。他放弃了11年前原本月入过万的外贸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都洒在了贵州黔西。

这两天,杨明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事实上,钱江晚报记者多年前就已经认识了杨明并做过报道。9月6日,当记者再次联系上杨明时,他说,现在的他内心很充实也很满足。

要走了

孩子们拽住他的衣角希望他留下

2009年,杨明第一次进贵州大山。那时他25岁。杨明支教的地方是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

载着他的大巴车左右晃荡,驶过很长的坑洼不平的泥巴山路才到了学校。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了目的地,杨明还是被震撼到了:校舍是一幢两层水泥房,孩子们什么娱乐项目都没,只能玩丢沙包、滚铁环,学校敲钟上课。

杨明在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读对外汉语专业的时候,就经常参加支教活动:“来贵州支教,我辞去外贸工作,打定主意要在这里待一年。”

没有宽带,没有网络的一年,杨明每天除了家访、看书、备课,就是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给他们看笔记本电脑,给他们看手机,给他们看书,带他们一起认识外面的世界。

那一年,他带的是小学6年级。“孩子们要走很多山路,才能到学校来上课。”这让同样从乡村出来读书的杨明很感慨。

他开始徒步山区一户户家访。一些住得很偏远的家庭,看到晚上出现在家门口的杨明老师,眼里充满了惊讶:“你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

杨明从杭州出发时,穿的是一双耐克的运动鞋,穿了好几年都没坏。但几个月家访走下来,鞋子很快脱胶了。他于是干脆换上了绿色的解放鞋。

一年的支教时间到了,队员们纷纷离开。杨明本来也要走,那些孩子们却拽住了杨明的衣角。他们对杨明说:“舍不得你,想您一直教我们,初中、高中……我们好久没有遇到这么合拍的老师了。”

孩子的眼泪留住了杨明。他跟家里人说,他走不了了。杨明做了一个决定,去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在大山里教书。

转去更艰苦的学校

他成了山里孩子的“代理爸爸”

至今未婚的杨明,没有料到有一天,他会成为山里那么多孩子的“代理爸爸”。

2010年,他去了条件更艰苦的一所学校——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这所学校在山顶,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这一年,他的家访也遇到了重重阻力。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山顶上经常出现信号中断不稳定的情况。家访的时候,路走到一半,手机没信号了。杨明为此办了两张手机卡,轮换着插手机,找信号。

此后这7年,是杨明和外界联系相对比较少的7年。山顶的冬天又很冷,杨明一般一周走4公里山路,才能到镇上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在学校的日子,杨明经常去观察学生,无论是不是他教的。他发现有一对双胞胎,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穿雨靴上学,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裤脚湿漉漉的。杨明找负责双胞胎的老师了解情况,他跟着老师一起去双胞胎家里家访。那条路很远,下山走过一个山沟沟再爬山,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双胞胎家。这时,杨明才知道“双胞胎”一直拿着棍子,是因为上学必经路上有一条很凶的狗,他们要拿着棍子保护自己。

杨明很心疼,“孩子们的爸爸也无法接送,因为要花很长时间接送,这样就不能出门打工挣钱了。”杨明开始担负起双胞胎的接送工作,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买学习用具。

山里孩子让人心疼的事情有很多。他开始慢慢做起了“代理爸爸”。他给高三学生开家长会、签字;让高中孩子买教科书把钱记在自己账上;甚至还会借钱给孩子家长,让他们买点种子种地。

杨明收入并不高,交通费和这些爱心行为的支出,成了他日常最大的开销。

再次留下来

孩子的眼泪比什么都重,他放弃了读研

他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2012年那年,杨明考上了研究生。六一节,他给孩子们送了礼物,还教他们唱了周华健的《朋友》,没想到孩子们都哭了。有个孩子提议,给杨明老师唱首歌。

听着孩子们对他唱“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杨明心里再度纠结,抉择了一周,决定再次留下来。他说,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重。

11年了,杨明为什么愿意一直待在贵州?这个问题,两年前钱报记者就问过他。

他当时这么告诉记者:“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留在贵州多年?我一开始无法解释,只是觉得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选择,这种生活是我骨子里想要的。有人说我放弃了很多,实际上我收获得也很多,精神上的快乐远远不是物质能比的,而这也是我内心的渴求。我经历过最艰苦的日子,也经历了这两年的脱贫攻坚战。我仿佛走过了一段历史,让我感到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这11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观音洞镇15所学校。

最大的欣慰

有学生也打算和他一样

杨明从没有因为离家千里而感到孤独过。逢年过节,常常几十个电话打过来,邀请杨明去家里做客。常常上午在这家人,下午去另外一家。

冬天去家访时,脚冻裂了,有个孩子的奶奶每年都会寄一双亲手织就的毛线鞋给他。还有腊肉、蔬菜、瓜果,总有一些家长把自己家好吃的拿给杨明尝尝。

“他们早已经把我当成一家人了。”

最让杨明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山里孩子们不仅走出了大山,还有返回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今年毕业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董登兰曾是杨明在瓦厂小学的学生,当年她发奋读书,走出大山。而现在她的目标是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回到山村教更多的学生。

还有一波正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跟杨明说想去考师范专业去当一个像杨明一样的老师。

对于杨明支教这件事,家里人的想法既自豪又心疼。

杨明有个大两岁的姐姐叫杨飞玲。她很诚恳地告诉记者:“杨明支教四五年的时候,我劝他回来,但弟弟说这是他的人生理想,我就决定支持他,遵从内心,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杨飞玲说,若是这些支教老师们,真的能帮助山里孩子走出去,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好好做的。“我就当好弟弟的后盾,替他照顾爸妈。”(本报记者 章然)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杨明 孩子们 贵州 支教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