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社会救助知冷暖 兜底保障见真章

2020年09月07日 15:04  |  来源:慈善公益报
分享到: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又是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一年。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对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救助制度 补齐兜底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每年有近5000万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实施临时救助1000多万人次。近5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分别增长8.7%和14%。各专项救助也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与新时代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比如,一些救助政策和保障措施只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制度之间协调联动不够,救助资源分散,救助信息不能互通共享,兜底保障安全网不够严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短板和弱项。《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的。

《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住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新时代社会救助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创新救助政策 打造为民制度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意见》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有不少创新举措,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意见》要求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意见》根据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将社会救助划分为三个救助圈:最核心的圈是绝对贫困人口;第二圈是相对贫困人口(即低收入和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第三圈是其他困难群众,主要包括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这种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既扩大了救助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救助对象,确保真正兜住底、兜牢底。

开通救助热线 实现全国统一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意见》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将未成年人获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条件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进一步优化基本生活救助流程,允许将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等。

此外,《意见》鼓励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县级民政部门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逐步实现全国统一。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通信息孤岛,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为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意见》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绩效评价;强化乡镇(街道)社会救助责任和相关保障条件,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等。

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民政部门强化责任担当,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同时,扎实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救助 保障 兜底 意见 困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