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致敬扶贫人>精准扶贫优秀案例巡礼 精准扶贫优秀案例巡礼

脱贫攻坚在行动:新富村走上富裕路

2020年09月08日 15:24 | 来源:大庆晚报
分享到: 

新富,是个村,在林甸县,归四季青镇管。

走进新富村,就像到了幽静的桃花源。

一条整洁的水泥板路,像飘带一样在村中穿过,迤逦至远方的青纱帐。整齐的糖槭树,碧绿地嵌在飘带两侧。树干如笔,树冠似伞。树下,点缀着簇簇或深红、或水粉、或金黄的百日菊。

青白墙、彩钢瓦的农舍,疏落地散布着,大都被各家菜园里高大的玉米、蓬勃的豆角架掩映着,很有些绿野仙踪的味道。菜园大小不一,但蓝白相间的铁栅栏却一模一样,给人的感觉特规整。

村子很安静。听不到鸡鸣狗吠,看不到人来人往。几个老人,坐在一个路口的树荫下乘凉。几只鸭鹅,在路边的草地上“喁喁低语”。

这不像农村,倒像个旅游景点。

这样的村子,还会有贫困户吗?站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前,记者心中有了疑问。

“村支书”是个小帅哥

“有啊,新富村原来挺穷的,大变样是近三年的事儿。”村党支部书记金洪亮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望着眼前的“村支书”,记者有点愣神儿:这也太年轻了!这也太帅了!一米八十多的大个儿,匀称的身材,荧屏小生样的面孔。套句网络词儿,定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九零年出生的金洪亮,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做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时,2015年,重病的父亲把他“拽”回了村里。

因为有文化,有见识,村民们修个电脑看个病啥的,总找他,村委会也常叫他去帮忙。金洪亮“好说话”,随叫随到,在村里的人缘很好。

2018年初,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到点儿”了,经过选举,金洪亮当选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那一年,他27岁。是林甸83个村中年龄最小的“村支书”。

接手“村支书”时,新富村的形势不太乐观。全村7个自然屯,777户人家,2641口人,贫困户有24家。百分之七十多是因病致贫,百分之二十多是因残致贫。

其他人家的日子,也大都是“癞蛤蟆打苍蝇——将供嘴儿”。全村耕地16369亩,人均6亩多点,且都是旱田。种大苞米吧,收成好了价格不行。种红小豆吧,雨水大点就彻底“玩完”。“天公”并不作美,从2013年到2020年,新富村一共就赶上两个好年头。

一户人家的地里收成,赶上好年景,也就能挣个五六千元钱。年景不好时,甚至还要倒搭。好点的人家,地里收成再加上打零工,一年能收入个万把块钱。家里平安无事,这日子到也能过得不错。可要赶上点事儿,三两年都缓不过来。村民们的抗风险能力,相当弱。

那时的村里,就一条红砖路,还坑坑洼洼。下点雨,不穿靴子都出不去。雨后的新富村,常出现这样一个画面:村民们穿着靴子,溜着园子边儿,走到村口的林长公路(林甸至长青林场)边,聚在一起扯闲篇儿。“轻飘飘的时光,就这样溜走。”村民们的日子,也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政策阳光驱散阴霾

当“村支书”,本不在金洪亮的人生规划中。他想等父亲的病情好转了,还去商海里扑腾。可坐上这个位置后,他的想法就开始变了。

“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得想方设法干好。”外表看似文弱的金洪亮,内心其实挺刚的。

他接手“村支书”的那年,恰是林甸县脱贫攻坚激战正酣时。“如金似玉的好年华,正赶上战斗的好时候。”

省、市、县的各项扶贫政策,陆续出台。惠民的阳光,驱散了贫困户们头上的阴霾。

县扶贫办筹措了一部分资金,省民委又下拨了一部分资金。村里的坑洼路,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板路。路两侧,安装了造型美观的路灯。乡村的夜晚,变得明亮起来。各家的菜园,还统一安装了漂亮的铁栅栏。

村里原来有四百多间泥草房,有的夏天漏雨,有的摇摇欲坠。这回,政府拿钱,都给改造成既安全又保暖还好看的砖瓦房和彩钢房。

林甸县针对贫困户的“托牛”政策,让新富村的24家贫困户受了益。这些人家,每年不声不响,就能拿回2000元。享受“托猪”政策的贫困户,有21家,每年又能拿回3000元。

75岁的李殿富,是个贫困户,73岁的老伴生活已不能自理,整个家庭都丧失了劳动能力。住的土房,也是岌岌可危。以前,一家人整日满脸愁云,看不到希望,更不敢奢想未来。现在的日子,老红火了。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托猪”、“托牛”、低保补贴等收入,一年就能拿到一万多元。面对记者的采访,李殿富几次老泪纵横。那是从心底里,流出的感激和喜悦的泪水。

村里有个叫张树和的贫困户,得了尿毒症。每周,都得透析三次。每周光透析费用,就得2780元。一年下来,得十几万元。别说是个农村贫困户了,就是城里的中产家庭,也难以承受。林甸县针对贫困户实行的“四重医疗保障”,救了他的命,也救了他全家。进入到“四重医疗保障”范围后,他每周透析,只要拿出47.8元就可以了。一年下来,也就2000多元钱。张树和自己都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早就没了。”

旱田卖出了水田价

金洪亮是个有想法年轻人。一方面,他带领村两委成员,落实落靠各项扶贫政策,不漏一项,不拉一人;另一方面,他也在琢磨新富村今后的路怎么走。

“脱贫只是基本目标,大家都富起来,才能让新富村名副其实。”

可新富村的自然资源就那样,来钱道儿在哪儿?

他首先把主意,打在了土地身上。那16000多亩耕地,得让它发挥最大作用。

奶牛养殖,是林甸的优势产业,存栏量,已近7万头。乳业巨头伊利,因此被吸引落户林甸。这两年,伊利又开始上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有家叫“绿生源”的大饲料公司,就因为林甸的奶牛和伊利公司,在林甸建了厂。

金洪亮通过朋友多方帮助,联系上了“绿生源”的老板。想把新富村的地,“卖”给人家,做他们的青贮饲料种植基地。

第一次谈判,人家把脑袋摇得拨浪鼓一样。“我们要的是大规模连片地,便于机械化作业,你们那千八百亩的,啥也不好干。”

金洪亮再三保证,可人家就是不信。那段时间,他像着了魔一样,有空就往“绿生源”跑,看见人家公司门开着就进去找人谈,一连跑了五六趟。

“绿生源”的老板,被金洪亮这股韧劲打动了。告诉他,如果能把村民的耕地都归成片,达到我们的要求,咱们就可以再谈。

金洪亮赶紧回村,把村两委的成员召集到一起,研究怎么做村民的工作。干部们分头下到各屯,挨家动员做工作。

他们帮村民算了笔账。自己种地,一年剩不了几个钱儿。把土地流转给种地大户,一亩地也就能给到350元左右。如果流转给“绿生源”,一亩地500元,能多赚150元。这,可是水田的流转价格。

经过耐心的工作,多数村民都同意流转。对少数不同意流转,自家土地又影响归片儿的村民,村里负责给调换好地。

就这样,新富村成功流转了8000亩耕地给“绿生源”。流转土地的每户人家,啥也不用干,旱涝保收地每年就能进个万八千元。增收部分,达到了2000-3000元。不仅如此,对于贫困户,每年每亩还有50-100元的分红。有19家贫困户,在土地流转中受益。

李殿富,就在这次土地流转中得了实惠。每年,不动一锹一镐,就能拿回万元左右。

旱田卖出了水田价,不得不说,金洪亮的小算盘,打出了高水平。

村办的扶贫服装厂在紧张赶制订单。

都有活干都有钱赚

土地的事刚告一段落,金洪亮又把目光盯到了“人头”上。

8000亩土地流转出去后,村里的劳动力,明显富余。“让他们有活儿干,才会有钱赚。”这是金洪亮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想法。

村里办了个劳务公司,掌握着大量的各地用工信息。谁家有闲人,也都在村上备案。“张顺下水,李逵上岸。”根据他们的特长,给对接相应的工种。想离家近点挣小钱儿的,给他们介绍到林甸工业园区的各企业。能脱开身子可远走的,给介绍到市里、省城、天津等地。

现在,新富村有近400人,通过劳务公司在外务工。一年下来,少的能挣两万多元,多的能赚四万多元。

对那些走不出村的妇女,金洪亮也给想了个辙。林甸工业园区内,有家叫“澜泰”的服饰加工有限公司。他找到人家老板,软磨硬泡,想让人家在新富村设个加工点。甚至放出“机器弄坏了我赔,活儿不合格料钱我掏”的狠话。人家老板拗不过他,给了18台机器和一些衣料。他把村委会办公室腾出几间,扶贫车间就正式开张。

村里有位女同志,曾在大连服装厂工作过。金洪亮让她先“打样儿”,把她做出的成品送到“澜泰”。人家一看,这活儿做得好啊。得,新富这个加工点,稳了。回过头,金洪亮又让这位“成手”当师傅,教那些妇女们标准化作业。

三十多名农村家庭妇女,足不出村,华丽转身变成有班一族。上班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耽误。手脚麻利的,一年能挣两万多元。干活慢点的,也能赚一万多元。有5个贫困户,跟着这加工点“吃饼”。干点小零活儿,一年也能挣四五千元。

疫情期间,哈尔滨的一家工厂,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打听到这个加工点活儿不错,主动上门给活干。现在,这个小加工点更“大扯”了。安达、大庆、哈尔滨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给活干。记者采访时,就有大庆油田的一家单位联系金洪亮,想做一批防护服。

村两委已经决定了,把生产车间扩大到400平方米。不然,活儿就干不过来了。

农民不种地,却能旱涝保收。扔下锄头,又可额外赚钱。必须承认,金洪亮,这位有知识有见识的新富“少帅”,脑袋确实够“转儿”。

400亩大白瓜长势喜人。

西瓜芝麻一个不落

忙活完耕地和劳力,按理说,新富村的“大事儿”也就差不多了。可是,村两委的人连脚都没歇,又开始琢磨起村民家的小菜园儿了。

去年,村里通过关系,从内蒙古引进了一个项目:白瓜种植。白瓜子儿,在炒货中占比极重。第一年,种了几十亩,牛刀小试。年底算账,一亩地净剩一千元。今年,规模扩大,种了300亩。同时,动员各家各户,在小菜园里种白瓜。

新富村,各家的菜园都不小,大的得有两三亩地。种茄子豆角黄瓜柿子自家吃不了;种白菜萝卜土豆又不值钱。种白瓜省事又省力,老头老太太都能侍弄。收瓜时,人家炒货公司来人统一收购。对于劳力匮乏的贫困户来说,是个弯腰捡钱的好事儿。75岁的贫困户董占山,就把一亩左右的菜园,都种上了白瓜。“这一千块钱,不等于白捡的吗?”

看到去年种瓜的人都挣钱了,今年,村里几乎家家菜园都以白瓜为主了。那瓜,长势喜人。瓜秧都爬到了路边,爬到了树上。村里人估算,每家小菜园,都能收入个千八的。

抱住西瓜的同时,村里也不忘引导农户捡芝麻。四季青镇,引进个芦苇编织项目。机器,用涉农整合资金统一购进,然后无偿分到各农户家。原料,也统一供给。金洪亮和他的团队跑前跑后,让新富村20家农户干上了这活儿。其中,有三家是贫困户。

因残致贫的刘志琴,自从干上了这个活儿,整天脸上带笑。记者到她家采访时,正赶上她在编织苇帘。机器不大,就放在屋里地上,占不到三把椅子的地方。她坐在机器前,一只手往料口一根根填苇子,一只脚在机器编完后轻踩一下,割断多余的苇头。十多分钟,一张苇帘就编好了。腿脚也有毛病的老伴,就把编好的帘子抱到里屋。

“我干得慢,人家熟练的手,一会儿就能编好一张。”

“太谢谢书记了,给我找了这么好的事儿,我太愿意干了,唠嗑、看电视都不耽误。”

“原来都不敢买猪肉,太贵,现在我可敢吃敢买了。别看我这么慢,一天也能挣二斤猪肉钱。到点人家就来收,装完车就给发红包。”

面对贫困户的夸奖,金洪亮看着有些“木讷”。可要是琢磨起脱贫的招儿来,他却机灵得心如比干。

十屯的陆文明,是个贫困户,妻儿都有智障。村里,给每个贫困户发放了几十只鹅雏。可有些贫困户,连出门遛弯都费劲,给他啥也难以养活。金洪亮就把几家没能力养的鹅,集中到陆文明手里,由他统一放养。大鹅出手,陆文明留下一部分收入。其它,就给没能力的贫困户分红。陆文明一共集中了近400只鹅,现在都已经半大了,长得可好了。

“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最终,大家携手脱贫。

让新富真正变“新富”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新富村走上“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的正轨后,村民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家心齐了,眼光远了,胸怀也宽了。

疫情期间,村里号召向重灾区捐款。400多名村民踊跃参与,捐款两万多元。5位女村民,义务加班生产400套防护服,捐赠给多个单位。

村里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保洁员。谁见到了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金洪亮的微信里,有个大群。群员400多人,都是村民。有意见,有想法,有建议,直接群里提。脱贫后的新富村,村两委成员,和村民的关系相当融洽。

“既要充分落实好省、市、县的扶贫政策,又要迈开自己的双腿,走出贫困的泥沼。”

这,就是新富村的自主脱贫路。

“下一步,准备让新富村变成旅游村。农户变民宿,用笨鸡蛋、笨鸭蛋、笨榨豆油、笨豆芽、正宗满族酸菜等特产,吸引城里人来过田园生活。真整成了,新富村才真正叫新富了。”

采访要结束时,金洪亮小小地暴露了一点新富村的“野心”。

大庆晚报记者 王鹏程/文 周术深/摄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新富村 林甸县 贫困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