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聚焦

“学前学会普通话” 记凉山州幼教点上的老师们

2020年09月09日 09:14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一步跨千年”的四川大凉山,不会说普通话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最大障碍,也成为导致当地人代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为解决凉山教育“起跑线”的问题,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两年来,一大批老师不仅在大凉山教化乡村孩子,也承担着向偏远山村传播现代文明、传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国家意志的重要使命。

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连线驻守在大凉山幼教点上的老师们,听他们讲述和凉山娃的成长故事。

C20200909003-zx9

9月的大凉山,虽已入秋,但依旧烈日炎炎。山上的各色野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缤纷的色彩。傍晚,在野花点缀的凉山州木里县沙湾乡五一幼教点,飘出了响亮的歌声——“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许多四五岁的孩子连一句“你好”都不会说。而今,孩子们能用普通话流利地唱歌且声情并茂。从2018年起,随着“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在凉山州的开启,用普通话说话、唱歌,已成为凉山州很多幼教点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个美丽又艰难的开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东邻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用地理词汇描述的大凉山,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锦绣山川;“一步跨千年”、交通闭塞、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育进程滞后、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叠加交织,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凉山,又是一个“深度贫困”的画像。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不会说普通话,无法和社会交流,成为导致大凉山人代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5月27日,“学前学会普通话”活动在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幼教点举行了启动仪式。当时,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意味深长地说,学前学会普通话,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第一课,一定要打牢;是不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的第一步,一定要迈好。教育部副部长孙尧也强调,要通过这个活动培养贫困地区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养成普通话的思维习惯。

作为项目的技术保障单位之一,三好网承担了此项目中教育研究、教学组织及师资培训等任务。在启动仪式上,三好网创始人、CEO何强道出了培训的“路线图”———“1年半内,让所有凉山州地区幼儿实现基于300句的日常用语范围内的会话;2年内,实现日常见闻的动、植、物等常见具象物体的图片识别和普通话方式描述,沟通交流无障碍;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工作管理模式。”

这个计划在大凉山能否如期实现?其实,对于三好网派驻在凉山州的项目负责人张定宇来说,那时的他心里也没底。因为,在调研时,他发现了很多具体的困难,“很多事情不是靠一纸规定或者高科技手段就能解决的。和人打交道,主要得靠腿、靠嘴、靠心。”

培训一批“种花人”

张定宇至今清晰地记得,接到国扶办的项目邀请通知后,他和何强及几位学前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团队初到大凉山时的情景——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压根儿就不通车,出行都要靠双脚走;有的地方即便通车了,能否出行,也得看老天爷的心情——因为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狭窄湿滑的山路车子根本就没法过。”张定宇说,有时候,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需要走一天的山路。

“有四面墙、一个顶,就算是屋子了。有的村子还不通水不通电,还是人畜混住的居住模式……”张定宇去一些村子里调研,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他印象中“房屋”的概念。村子里的孩子们看到陌生人的到来,也特别惧怕,“孩子们将脖子紧缩,舔着脏兮兮的小手,瞪着大眼睛紧张地看着我们……”张定宇发现,大多数村子里,1/3的孩子基本能听懂普通话,1/3的孩子能听懂两三句,剩下的1/3则完全听不懂了。家长们也是,你问“东”,他回应“西”,无法沟通交流。

而在调研学龄前儿童数量时,调研组也颇为吃惊。“凉山州17个县市,到底有多少儿童?这个问题其实谁也说不清。”张定宇说,因为有的贫困户生了孩子不报户口。而且每个幼教点的孩子,每天的数量也不一样。“比如,遇上天气不好,孩子就不来上学了;村子里有婚丧嫁娶都会占用教学点的场地,孩子们也就不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张定宇常驻凉山后的工作来了个“下马威”。

“早上9点,我站在山坡上,远远就能看到从四面八方来的孩子。他们无忧无虑、边走边玩,有时走到幼教点后就时近中午了。”亲眼看到的这个画面,让身为父亲的张定宇心变得更加柔软起来,“3-6岁是儿童语言的黄金期,而大凉山的很多孩子到了小学4年级时,才能基本听懂老师在说什么。等他们完全听明白老师的话了,也就该毕业了,小学教育基本荒废了……”这个现实问题,更加坚定了他驻守在大凉山的决心。

而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始,张定宇发现当地的幼教师资紧缺成为项目推广最大的瓶颈。“我们初步设想是对本地的学前师资进行培训,然而当我们带着学前教育专家来到培训点后,火热的心瞬间凉透了——教室里,幼教点的辅导员在那里玩手机、聊天。”而这些所谓的老师,其实大都是当地“会识字”的村民来当民办教师。

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们迅速调整了培训思路,重新招募凉山本地的大学生志愿者,然后将经过培训后的志愿者再输送到各个县的教学点。“因为这些志愿者都是本地人,会彝语,对本民族、本乡本土有感情,和幼教点的辅导员及家长学生能沟通。”张定宇说,从2018年至今,两年时间内,项目组招募了近200位驻点员工,培训了3000多名幼教点辅导员。三好网还聘请专业团队研发了普通话教学使用的故事机及绘本等教学材料,让老师的教学“有章可循”,以此培养一批在大凉山传递语言文明的“种花人”。

C20200909001-zx9

憧憬大凉山的“诗和远方”

“听见这些孩子主动对我说‘老师好’时,我激动得都哭了……”

这是很多参与“学前学会普通话”驻点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

马睿就是比较容易“入情”的一位。2019年大学毕业后,这位从大凉山走出去的女孩毕业后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加入了“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成为大凉山幼教点的驻点工作人员。她的主要工作是和各幼教点的辅导员进行互动,跟踪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学习效果。

马睿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到村幼教点报到时的情景。暴晒的太阳,照着又窄又长且飞满蚊子的山路,她步行了几个小时才到达幼教点。而有一次在家访路上,一条花蛇近距离地出现在她面前,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她,瞬间被吓哭了。

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也不高,有些志愿者上岗不久就走了。在只有星星陪伴的夜晚,马睿也曾羡慕过同龄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都市繁华。但是,孩子们的进步,成为她留下来的理由。让马睿最感动的,是木里县沙湾乡争西牧场幼教点的辅导员和孩子们。这个幼教点在高达5000米的山顶上,只有辅导员央青和5名孩子。由于路途遥远,央青每次上山都带好米面油等生活品,“太远了,上了山,一学期就尽量不下山了。”信号不通也成为在这里工作的障碍。有时候,发个信息,一星期后才有回应。因为在山上,断电、断网是常有的事情。每次好不容易和外界联系上,央青都会打开视频,将“露脸”的机会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线上展示他们所学普通话的成果。

马睿喜欢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课余时间,她给女孩子扎漂亮的辫子。春游时,这些四五岁的孩子们也会热情地尽“地主之谊”,拉着马睿去田地里挖土豆、洋芋,然后像模像样地带她烤着吃。今年儿童节,马睿问孩子们有什么梦想。孩子们说,“想住在城堡里。因为故事中的王子公主都是住在城堡里。”但是,城堡长什么样?这些孩子并不知道,马睿就为他们画下来,告诉他们山外的世界。

和马睿一样,胡静茹也是被这些大山孩子们渴求的眼神所打动。有一次胡静茹在一所幼教点的巡点工作即将结束时,一群质朴害羞的孩子跑过来围住她说:“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你可以不走吗?留下来在这住一辈子!”幼教点的辅导员告诉胡静茹,她不在的时候,孩子们一看到蝴蝶就会说,“蝴蝶的hu,是胡老师的胡……”听到这些话语,胡静茹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工作中虽然遇到很多艰辛,但这些孩子纯净的眼睛带给我前行的力量。”

“每当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您好’‘老师,再见’时,我内心那种震撼和激动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普格县驻点的阿洛里布木说,现在她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这些孩子长大后,出现在各行各业,他们用普通话大方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那将是一番多美的风景啊!”

作为张定宇到大凉山后的第一个志愿者,马阿作眼见了发生在这里的变化。马阿作是凉山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加入了这个项目后,她一直协助张定宇做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幕后工作。“大家用一点点的努力,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家长。”如今,在木里县、越西县、喜德县、甘洛县、普格县、盐源县等众多大凉山幼教点上的孩子们出现了可喜变化,许多孩子也教会了爸爸妈妈说简单的普通话。起初,家长们担心孩子学普通话会丢掉本民族语言,甚至对活动有点排斥。现在,他们会热情主动地将自己家的蔬菜和肉送给幼教点的老师们。因为,他们逐渐明白,孩子学好了普通话,未来就可以更好地谋生,而不像父辈这代人“一辈子走不出大凉山”。

“这些孩子非常聪明,进步特别大。”让张定宇颇为欣慰的是,去年6月份,他陪刘永富主任去喜德县教学点考察时,一名4岁的孩子跑过来,用普通话对刘永富说,“爷爷,您从哪里来?”刘永富告诉孩子,“我从北京来。”“我也想去北京。”听到孩子这样的话语,刘永富和张定宇都开心地笑了……相比初到时的困难,现在的张定宇心里更加有底儿了,“州政府很支持,村民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年教师节,张定宇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这个项目的推动,让大山的孩子从学好普通话开始,一代代阻断“眼前的贫困”,从而书写未来大凉山的“诗和远方”。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凉山 幼教 教点 孩子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