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旅游>资讯

那年,在京城体验丰收的喜悦

2020年09月11日 10:08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秋到田园,庄稼饱满,瓜果丰收。今年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许你会说,身在城市,车水马龙,千篇一律。其实不然,在京西玉泉山脚下的北坞公园,我就曾体验了一把丰收的汗水与喜悦。

那是2018年10月6日,也是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第一个年头,由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举办的皇家农耕·京西御稻开镰体验日在北坞公园举行。公园种稻子,听起来新鲜,想起来也带劲。不如带上孩子割一回稻子,让她也体验一把“粒粒皆辛苦”。

到达公园,远远地望见一片金黄。“哇,这就是稻子呀……”随着慢慢靠近,女儿的脚步越来越快,直到奔跑起来。“金黄的稻子望不到边,这是真的呀?妈妈,你看,稻子真的被压弯了腰。”走到稻田面前,女儿兴奋地一股脑往外蹦词儿。

大都市里有稻田,原来,这里面还有颇深的渊源。活动现场,北京大学教授岳升阳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海淀呀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昆明湖里鱼儿肥,玉泉山下稻花香……”他说,这首上世纪50年代的歌里所唱的“稻花”,指的就是誉满京城的京西稻。北京西郊种植水稻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清代经皇帝选育、示范和推广,种植渐成规模,人称“京西稻”。清代京西稻主要分布于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园内及周边,用乾隆皇帝命名的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水浇灌,为宫廷御用米。经清朝皇帝的大力提倡和稻农的精耕细作,逐渐形成操作流程精致讲究的园艺化种植体系,产生早熟、高产、抗灾力强的品种,形成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景观和农耕文化系统。

了解完历史,就到了体验丰收的时刻。十余位京西稻种植技艺传承人身穿黄马褂,左手握着金黄的稻子,右手拿起镰刀,熟练地示范起割稻子的技巧。观摩了片刻,掌握了技巧之后,我和女儿加入了割稻子的行列。拿起镰刀,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每年暑期刚好赶上双抢时节,父母都会送我和弟弟回老家帮爷爷奶奶干活。夏天热情的太阳照射着,我们挥舞着镰刀忙碌着,几天下来,就会晒得黑黢黢……女儿是初次尝试,自是热情很高,虽然在我的提示下一次只割两三根稻子,但不过三五分钟工夫,已是大汗淋漓,喊着腰疼。

简短的体验之后,坐在田埂上,我拿出了此前去贵州黔东南出差时拍摄的稻田照片与女儿分享。那是夏日里的稻田,稻谷一穗穗的,上面开着白色的小花。“这就是稻花,白色,真的有香味。”其实,那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稻花,近距离地看到它的样子。我慢慢地给女儿讲起了春天播种,育苗,再到插秧、开出稻花,抽穗到成熟的“稻子成长记”。当我告诉她,水稻的一生伴随着农民不停的劳作,比如稻田里会长出稗子,农民就要找出稗子并拔除它,才能让稻子更好地成长。她歪着脑袋问我:“妈妈,稗子长啥样儿?”于是,我带着她满地找稗子,上起了农田里的“科普课”……

那天的汗水,换成了当天晚餐的“津津有味”。端着饭碗时,女儿说:“妈妈,我现在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了,种出来米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听着她的话,我更加体会到了保留京西稻种植的价值,虽然面积仅有2000余亩,主要集中在上庄镇,海淀公园、玉泉山脚下的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但这对城里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是难得的也是必要的,让他们有机会回归田园,了解脚下的土地,更体会农事的辛劳、农业文明的来之不易。

编辑:杨岚

关键词:体验 丰收 稻子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