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合力突围!

———全国政协“重大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专题调研纪实

2020年09月14日 14:18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9月14日电 (记者吕巍)开学延迟、招聘萎缩、信息分散……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摸清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为了更好促进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8月31日一大早,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带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重大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专题调研组的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部委相关负责人登上飞往湖南长沙的飞机,开始了为期5天、横跨湘桂两省的专题调研。

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多难?又多又难!这是委员们给出的基本判断。

一方面,2020年,全国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特别是受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一些行业需求出现下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对宏观经济和用人单位招聘造成明显影响,这些因素都使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也印证了委员们的担忧。

湖南省教育厅反映,受疫情影响,用人单位数和招聘人数都有大幅减少,签约后毁约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用人单位随意调高用人门槛,导致毕业生找工作难。学生长期离校造成了就业服务的困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现场招聘等工作都只能转移到线上进行,质量和效果都大打折扣。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导致学生出国留学受阻,部分原本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无法拿到签证,只能暂时放弃留学计划转向国内就业市场求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整体压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表示,由于高校延迟开学,毕业生求职期被压缩了近2个月,升学考录、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就业服务项目招募等工作比往年延后3个月有余,也影响了毕业生正常求职签约。

虽然困难重重,但湘桂两省的就业率却“并不难看”。截至调研期间,湖南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7.56%,同比下降8.75%。广西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1.31%,比去年同期下降9.94%,都已完成教育部提出的9月1日前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中南大学总体就业率达93.8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91.06%、湖南大学89.86%,均仅比去年同期稍有下降。

“现在看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略松了一口气。

早在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开始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提前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部署。教育部在3月初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采取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计划、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措施,拓宽升学就业渠道。公务员招录和毕业生参军入伍人数的增加也在全力以赴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大起大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就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全国最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推出企业招聘优先、基层吸纳优先、创业支持优先、就业帮扶优先系列措施支持毕业生就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挖掘政策性岗位,在招聘名额、条件设置等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全区已设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务员等政策性岗位13.42万个。

高校和企业在这场“大考”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中南大学举办“云宣讲”“云面试”,确保招聘不断线、出效果;建设双创平台,建立校企结对共建关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从今年原计划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170人扩大到350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先后在全国16个城市,组织高校专场招聘36场,引进应届毕业生750人。

正是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成就了高就业率的继续保持。

“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说出了委员们的共同感受。

能岗匹配需要政策精准

虽然不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太过焦虑,但对于掩藏在数字背后的危机,委员们还是相当敏锐。

“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扩大18.9万人,专升本规模同比扩大32.2万人,这两项合计扩大的招生规模约占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的5%,而这部分其实并不是真就业,而是缓就业,未来几年内,这部分学生还是要走向社会。因此,不能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而应该提早布局,跨前做好供需对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直言。

如何布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丛兵认为,建设一个国家层面的人才供求平台非常重要。

“国家需要什么领域的人才,哪些区域人才短缺,都需要有一个需求预测。这对引导学生就业、学校办学都至关重要,有了这样的平台才能做到让学生、学校‘心里有数’。在国外,高中生就可以在校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老师的指导,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丛兵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专职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看来,就业工作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往往“治不好水”。“简单地以时间段或者其他标准来划分各部门的责任,不利于公共就业资源对高校毕业生的进一步支持。建议在明确就业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基础上,强调各部门的分工配合,这样更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推进。”

在调研中,无论是湖南还是广西都提出了基层岗位供不应求与毕业生无业可就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一方面,社区、农村的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宁可暂不就业也不愿到基层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出我国人事政策改革的迫切。让毕业生到基层去,不能只靠号召,还有要政策激励。”袁贵仁表示。

在这方面,广西做了有益的尝试,出台专门的实施办法,采取定向招聘、免试直接考核、降低贫困县乡镇事业单位开考比例等方式,扩大基层项目招募规模,促进基层就业“降槛扩面”。同时,对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本专科学生8000元/学年、研究生1.2万元/学年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按艰苦边远程度不同,给予每人每月400元、450元、500元3个档次的补贴。这些政策,吸引、吸纳了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今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200人,相比去年增加400人,增幅达50%,为历史之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安龙也在自己所在的大学采取硕士毕业生到社区或农村工作两年后,可以免试读博士的方式鼓励毕业生走进基层。“让有经验的人到基层去,不能上来就搞终身制,要用政策、用机制让他们愿意去,并且几年之后一定能回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的人下得去、做得好。”徐安龙表示。

还有委员提出,就业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疫情的发生,让诸多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和生存危机,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最重要的“阵地”,必须出台精准有效的政策给予帮扶。

“可以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加大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力度,特别是用工需求量大的服务业、制造业企业,确保抗疫稳岗扩就业。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扶持、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援助力度,或者通过给予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一次性补贴等方式,帮助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维护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常荣军表示。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

来自黑龙江的范洪宇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目前,他已经接到了好几家单位的Offer,却一直没有决定去哪里。“主要是没想好要在哪个城市定居,我其实是想离家里近一些的,但是东北只有旧工业,感觉我学的专业用不上。想顺应国家的发展方向找工作,却又不了解国家相关战略,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最后可能还是会选择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吧。”范洪宇说。

他的话让在场的委员们深受触动。

“就业绝对不是单纯找个工作的问题,教育也绝对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就业和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人才需求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表示。

“首先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院长高志标提出,国家层面应定期发布公布尚未布点、布点较多、就业率排名靠后以及鼓励设置的专业名单。支持高校撤销、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撤销专业可增加申报新专业的名额。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围绕新兴产业和地方重点产业增设相关专业,改善不同专业就业“冷热不均”的局面。

湖南信息学院董事长陈登斌进一步提出由省级统筹高校专业设置。“每一个省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业布局不同,为此,专业设置要因地而异、因地制宜。省级统筹会更加科学、更加精准。”

在调研过程中,多家企业谈到了“引企入教”。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飞就表示,希望教育部门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大高校设置制造业相关的岗前培训课程,深化产教融合。“‘就业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内容开发和授课,可邀请制造行业的企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等业内人士共同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影也提出,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支持技工学校承担企业学徒培训任务,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企业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徒教育。

“学校有的时候就像厨师,需要炒出客人爱吃的菜。”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他建议高校能和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以达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效果。

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对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劳动强度等要求过高,只盯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对稳定的职业求职,不愿意到私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更不愿意下沉基层,宁愿“二战”考研“缓就业”,甚至“不就业”,也不“将就”。相比之下,学校和老师比学生还着急。

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骆芃芃深有感触。“我的学生因为学的是艺术类的专业,很多都是一毕业就想成‘大家’,宁愿‘漂’在北上广深,也不想找工作。”

“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引导和培养是应该自入学始的,和就业培训、鼓励创业一样,不能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这种事情做得早,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做得晚就只能流于形式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校也应对这些就业‘新观念’进行细致研究,并助力提升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包容度,让就业工作能够从从容容进行。在疫情背景下,从从容容很有意义,不能让全社会都陷入就业焦虑。”林蕙青说。

“没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大学一毕业就创业,创好业,不能在这方面对他们要求太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表示。

重点人群就业率差0.01%都不行

在湖南的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全省高校、中职共有52个贫困县籍的应届毕业生约15万人,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5%左右,其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应届毕业生约5.5万人。

“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他们的就业,带来的往往是家庭的脱贫。因此,必须把这一群体作为就业工作的着力点,开展精准帮扶,既是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定的关键,也是巩固脱贫共建成果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璞表示。

的确,贫困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还关系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大局。有调研显示,85%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表示,需要马上或3个月内就业才不会对家里造成影响,比全国平均数据高出15.2个百分点,这凸显出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的紧迫性。

而受疫情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往往充满坎坷。

招聘转入线上,选人凭一纸简历,让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签约率降低。“学校、机构招考体育老师,需要展示足球、篮球、三级跳等专业技能,但线上招聘无法实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某贫困毕业生告诉记者。

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因家中无电脑、手机没流量,遭遇求职困境。“制作简历、提交报名表、线上求职都只能靠手机或去别人家蹭电脑。”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贫困毕业生说。

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贫困生也对“云招聘”感到不适应。“对着镜头总感到紧张,网络卡顿也容易造成交流不畅,一连‘云面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另一位贫困毕业生满面愁容。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和高校高度关注和支持,建立专门的帮扶台账,积极开展“一帮一”“一类一案”“一生一策”等就业帮扶活动,多个高校为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发放了人均1500元的就业补贴。在特殊的支持政策下,几乎所有高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率都明显高于普通毕业生就业率,中南大学为99.38%,湖南大学为96.02%,湖南信息学院为97.94%,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我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高,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只要他们想就业,就一定保证他们就上业,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差0.01%都不行。”袁贵仁直言。

“除了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也需要给予重点就业帮扶,摸清底数、不漏一人,‘一对一’‘点对点’地把优惠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海表示。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毕业生 高校 全国政协 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