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中国梦 黄河情网络主题活动>本网原创

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020年09月15日 09:06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一个大大的几字形连接东西,如一条大动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撑起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嘱托:“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何为幸福河?“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这意味着,黄河的治理,要从护岁岁安澜开始,去推动整个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善淤、善决、善徙”成为黄河的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斗争,已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但一些问题依旧制约和困扰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

据有关统计,黄河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却承担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60多座大中城市和国家重要能源煤化工基地的供水。

承载力严重不足致使水污染程度严重。农工党中央调研了解到,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69.1亿立方米,占全国3.2%,在十大流域中位居第8位;但其地表水开发利用率超过80%,开发强度位居十大流域第2位。2019年,黄河流域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8.8%,明显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

在面临“水少”“水脏”的同时,“地上悬河”与洪水威胁也始终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

民盟中央专门就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问题做了相关调研指出:目前,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下游及其南山支流、上游宁蒙河段也已经形成“地上悬河”,而且问题仍在加剧之中。虽然目前水土保持和堤防加固等办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现有河道淤积的治理作用有限。

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水土流失与河道水沙运行机理等的科学认识。要在目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础上,系统分析水沙调控机理,探明区域差异,开展区划、规划与治理工作。同时,系统研发河道粗沙细沙分离与粗沙粉碎等技术,开展黄河下游“管道排沙”综合研究,用变革性对策与技术探索黄河治理。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黄河存在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九三学社中央在调研中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潜在风险极高。黄河流域煤炭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炼焦、氮肥制造等资源消耗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数量约占60%、产值约占70%,且沿河集中分布,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但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017年,黄河流域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除山东外的8省(区)有156个县为原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保障压力大。

在流域发展意愿强烈的同时,生态环境若持续超载负重,极易形成贫困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矛盾,九三学社中央认为,首先要有顶层设计,从流域整体出发,统筹水、大气、土壤、自然生态等要素,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为引领,综合制定资源能源开发、国土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任务,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比如,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和省区用水定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的转变。

对于生态环境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机制。由中央财政牵头,联合9省区筹资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并引导各方面资本进入基金。强化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政策落地;推行与土地、红色旅游等资源的组合开发模式,以经营性收益反哺生态环保公益性投入。完善黄河流域水权交易机制,组建黄河流域水权交易中心。

■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流经9省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事情,推进黄河生态带建设,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黄河沿岸各省区的协同合作。

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有自身的劣势——黄河上中游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对外开放程度低,9省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2.3%。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因此,在黄河流域协同推进治理,用“一盘棋”的思路擘画新蓝图,需要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日前,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研究联合印发了《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于2020—2022年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每年从水污染防治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引导沿黄9省区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也成为加快构建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还能如何发力?

农工党中央在两会期间建议,可参照长江经济带模式,在国家层面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实行上中下游差异化保护措施。上游保护生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对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游保持水土,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下游保护好黄河三角洲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产业布局也非常重要。农工党中央认为,要系统科学布局新兴产业,加快联动发展步伐。可以西安、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为牵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制定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尤其严控煤化工等项目;系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并加快产业结构、资源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加快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的绿色农业发展。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黄河流域 生态 母亲河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