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魏光焘与三江师范学堂

2020年09月18日 10:10 | 作者:刘跃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魏光焘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署理两江总督期间,他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成为开启近代新疆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

C20200917002-zx11

重视教育兴办学堂

在晚清“总督”中,魏光焘出身低微,学历几乎也是最低的,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如果不“敏而好学”,一个赳赳武夫几乎不可能位及“重臣”。难能可贵的是,魏光焘不但自身学而不厌,而且每任职一地,重点过问、兴办当地的教育。

1869年,魏光焘率部巡陇东,在抚恤百姓,恢复生产后,捐资修复庆阳大成殿;1870年,捐资修建泾州考棚;1871年,修复固始文庙;1890年,组建新疆第一所现代书院———博达书院(今乌鲁木齐第一中学前身);1897年,创建陕西“崇实书院”“游艺学塾”,为振兴陕西培养人才;1898年,按照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原则和制度,在西安创办一所陕西中学堂;1901年,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魏光焘大举派遣留学生,创办云南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云南高等学堂,当云南石屏籍袁嘉谷高中经济特科第一名的消息传来,魏光焘当即手书“大魁天下”4个大字,至今挂在昆明金汁河畔的“状元楼(聚魁楼)”上。

这其中,建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的前身),是魏光焘最引以为傲的大事、幸事,他将其列为在两江总督任上德政要务之首。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改良维新风起云涌。1901年,清政府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谕令各省督抚学政开办各级学堂。翌年5月,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荪、罗振玉等名流、学者商议兴办学堂事宜。大家一致认为,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缺,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所需经费较少。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

1903年2月,张之洞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重申“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并奏请在江宁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一所三江师范学堂,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均可入堂升学。三江师范学堂拟照北洋学堂章程,延聘日本教习12人,挑选本省科举出身的中国教员50人,相互学习,先练教员。预定学额900名。前三年先招速成科、本科,以满足各州县小学教育之需,第四年招收高等师范本科,以备中学教员之选。学堂由翰林编修缪荃荪任总稽查。

1902年11月,魏光焘调补两江总督,翌年3月履任。从时间上看,也就是说创建三江师范学堂,由刘坤一、张之洞立项,魏光焘承担筹建、施工,工作尤为繁重。

设法筹资建成校舍

创办学堂,校舍尤重。规划设计、材料使用、建筑风格,由湖北师范学堂堂长胡钧仿照日本帝国大学的蓝图拟定。当魏光焘了解到建筑工程预算需要30万两白银后,认为:“若照洋房间数改造华式约需银18万两左右,值此度支奇绌,不独造房无此巨款,即将来常年经费需款浩繁亦恐难以为继。”他和学务处会商后,定为以原定三省学额900名,分为三班召集入堂,这样建造房屋也可以依次递增。首先按照分班学生人数,选择必不可少的房屋分别起造。经过核算,共需工料槽平银98500余两。魏光焘指定在江宁筹饷捐输款内解存库银58000两,尽数动拨。不足部分,由江宁布政使设法另外筹集。

经费解决后,校舍建设很快开工,进展迅速。1903年12月1日,《大公报》报道:“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1904年1月25日出刊的《东方杂志》报道:“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不亚日本帝国大学。建筑之费,初定二十万两,后因推广规模,再支十五万两,现正赶工,明年秋间即可落成。”同年8月,校舍一处走廊被雨水冲塌,魏光焘派人去查勘。因中日教习都不愿意居此危房,故暂借昭忠祠临时使用。8月31日,魏光焘派候补道穆少若前往查验三江师范学堂工程,发现工程监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责,经过一系列补救,工程于10月完工。

三江师范学堂建成后主要建筑有:三层西式钟楼,是当时学堂的主楼,也称一字楼(按照形状取名),后称南高院,现存东南大学本部;二层西式楼的教习房,是外籍教习的居室,位于东南大学西校门;二层西式方形楼,形似口字,也称口字房,位于东南大学图书馆附近,后毁于大火。20世纪20年代,在西式方形楼原址附近建起新图书馆,后又在对面建起科学馆。四座美观气派大楼在当时的南京城已是一景,蔚为壮观。

这些建筑直到今天,仍以其中西合璧的形式,古朴浑厚的外表,成为近年来诸多电影、电视剧取景地,如从电影《建国大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等作品中,都能见到它们庄重典雅的身影。

聘师招生桃李天下

魏光焘在担任两江总督的一年半时间里,对于三江师范学堂浩繁、宏大的建校工程及开学前繁杂的筹备工作,其周密组织,扎实推进,有条不紊,卓有成效。

因首次招聘中国教习仅录取20名,较预计的50名相差甚远。魏光焘指令两江学务处发出晓谕,让各地官员再次保荐科举出身人员,于1903年4月底全部集中江宁,“特再行考试一次,以广搜罗而昭公允”。三次续考总计录取50名,加上张之洞任内录取的20名,共有70名,基本解决了师资问题,为三江师范学堂顺利开学奠定了基础。

1903年6月,三江师范学堂聘请的菊池谦二郎等11名日本教习到达南京。学堂总办杨觐圭于6月19日召集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开会,除明确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各自承担的教学课程外,还确定中日教习彼此以“学友”称呼。

6月25日,三江师范学堂开学。因该年度尚未招收学生,故所谓“开学”,即华洋教习互相教练、互换知识。日本教习在中国教习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中国教习向日本教习学习日语、教育、博物、卫生、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等。这为期一年的相互学习,其目的如张之洞所言:“俟一年之后,学堂造成,中国教习于东文、东语、理化、图画等学通知大略,东语教习亦能参用华语以教授诸生,于问答无虞扞格。”由于语言阻隔,中日教习“互换知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1904年6月,魏光焘对中国教习进行考核,从70人中挑选56名留校任教。根据学堂章程,结合教习自身“功名”及考试成绩,分别派为正教员、副教员、助教员,作为学生教习,讲授中国经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等。学堂在开学前即制定了《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凡十五章,分别规定了“立学总义”“考试规则”“学科课程”“各员职务”,有关讲堂、斋舍、操场以及礼仪、赏罚、放假、毕业、服务等“条规”和“学堂禁令”。

1904年9月15日、16日,三江师范学堂在三省举行招生考试,因前来应试的人数有限,仅录取120人。10月又进行一次招考,录取180人,共计300人。所取学生三年制初级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11月26日,正式入学上课。待4年后再添置高等师范本科,用以担任各地中学教习。魏光焘深刻认识到师范学堂对两江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盖中小学堂之学生,程度日以加深,则师范学堂之教员养成,亦刻不容辍。此学堂实为三省中小学堂命脉,所关固不能不加意经营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三江师范学堂于次年停办,其历时近10年,先后有毕业生2000余人,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均毕业该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堂之一,为江南三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对于这一地区的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三江师范学堂 魏光焘 南京大学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