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三梁村唤醒“沉睡土地”

2020年09月21日 11:2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风景秀丽的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地处偏僻,曾是省级贫困村,村民穷得叮当响。如今,通过搞活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村跨过了贫困线,正在奔小康。

2013年,李林森任职三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盘点家底时他被泼了盆冷水:集体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而且负债十几万元。随后,三梁村召开了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大家一致认定,要发展,就必须让“当家人”把“家”当起来,搞活集体经济。

当时的三梁村要钱没钱,要产业没产业,大家唯一的指望就是返乡“能人”李林森。为了把散了的心聚起来,李林森叮嘱“两委”班子,无论多忙,一定要把村民的事放在第一位。

三梁村人均土地不足4亩,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李林森结合自己的养猪经验,提议村民先从拿得准的营生入手,入股养猪。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委会决定成立吉林六合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林森自掏腰包建养殖场,发展肥猪养殖产业。

在李林森的带动下,29户群众募集原始股金345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20万元,利用扶贫经费,几个贫困户也入了股。为了根治老百姓普遍担心的猪瘟问题,李林森干脆搬进了猪室,和猪一起住了3年。李林森的带头行为感动了村民,也给村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2015年年末,企业首次股东分红24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分红18万元,大多数村民看到了希望。

养殖业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村子依然是个差村、弱村。2016年,三梁村被省里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8户59人。

“这些贫困户一辈子就扎在土地里,那就把土地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捏’到一起。”一位老乡唠嗑时说到地形地势,启发了李林森。三梁村虽处在半山区,地势不平,但有一个优势,就是东南比西北高,这样农作物的光照时间比较长,昼夜温差还大,非常适合种植杂粮。

2016年,李林森考察市场,找准商机,带领大家成立种植合作社,将村里传统的玉米种植转成豆类、高粱等杂粮种植,深加工成豆油、高粱酒等,打造绿色原生态“三稻粱”品牌。杂粮种植与养猪形成“内循环”,猪场粪便转化成有机肥料投入种植,增收的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无污染,加上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逐渐打开了产品知名度。

三梁村的高梁酒现在主要销往上海、厦门、珠海、北京。李林森说:“我们的口号是做农产品中的‘爱马仕’。”高梁酒供不应求,不少贫困户在酒厂找到了活儿。

以养殖带种植,经过多年发展,三梁村已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1500万元,耕种土地1500亩,2019年给成员分红63万元。依托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梁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里修了路,免费为村民改造自来水管网,免费为村民维修房屋和围墙,让所有村民都住上砖瓦房。村里建设了600平方米休闲娱乐广场、1200平方米观赏花海、1000平方米标准塑胶篮球场、280平方米村民议事中心、500米延长木质观光栈道……

村子富起来了,成果要与每一位村民共享。村里78岁的孤寡老人陈玉芬,除了每年收到合作社的分红与残疾补助,村里还给她以及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免费参加了新农合。陈奶奶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可满意了,我哪样都满意。”

村民王振龙原本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工作不稳定,多年没有攒下一分钱,也没法照顾生病的妻子。转机出现在酒厂里,靠酿酒,王振龙不仅攒下了钱,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有了指望。用他的话说就是“过上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小日子”。

如果说最初是穷则思变,那么如今的发展则是居安思危。打开三梁村的发展规划图,发展目标清晰可期:在农业种植上,要形成更长的产业链;找到新的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旅游和研学进一步提升村子的知名度……如今,提到三梁村,大家再也不会皱着眉,村里人的腰杆硬得很。

“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是适合三梁村的发展之路,我们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实现强村和富民的双赢,争取在乡村振兴的荣誉墙上留下三梁村的名字。”李林森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月 实习生 牟昊琨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三梁村唤醒“沉睡土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