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聚焦

丰收节里,马传喜委员话丰收:

为一粒好种子,托付30年韶华

2020年09月22日 09:32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到一年丰收时。

在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的印象里,虽然他生在以小麦种植著称的安徽省萧县,但青少年时期,小麦做的馍馍一年吃不上几个。“那时种子不行,亩产不到100斤。”

马传喜说,同样是辛苦一年,现在,很多种粮大户用了他培育出来的新种子,亩产能够达到1000斤。当年种地吃不饱,与如今农民“坐地生金”形成了不小反差。

马传喜1963年4月出生,本科、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安徽农业大学读的,28岁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30岁被聘为副教授,34岁被评为教授。在几乎没浪费一天的学业生涯中,农民的儿子马传喜几乎天天围着小麦转。

“考大学那会儿,全村人都希望我去学作物学,说白了能够当一名种庄稼的专家。”种庄稼还得“派出”个大学生,马传喜说因为乡亲们吃够了种不出好庄稼的苦。想来想去,地是好地,种子不行。从大四开始,马传喜跟着导师做小麦种植实习,一直到现在,30多年,马传喜还在和小麦种子打交道:“一颗种子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但这颗种子背后有遗传特性的固化、有改变遗传基因而带来的高产优质;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更是各国研发机构和大型种业企业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不吝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在种子研发上,其他的集成配套再完备,为的都只是充分激发这一颗种子的潜力。”

怎样才能把种业科技搞上去?在马传喜看来,我国种业科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及改革开放后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世界都拥有话语权,特别是口粮小麦水稻领域,杂交水稻技术全球领先,小麦品种改良促进了产业稳步发展,玉米棉花大豆产量不断增加。

就在一个多月前,马传喜拿到了一本证书。他培育的安农0711(育种编号)小麦种子,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个抗穗发芽的优质面条小麦品种,在安徽多地已经有着很大的种植面积。”马传喜已经培育出了多个这样的好品种,但他坦言,农业领域的技术奖不好得。因为这项技术不仅要有好的创新思路,还必须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这让记者想起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传喜与省里种粮大户沟通今年小麦产量时,种粮大户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地里产量您是最了解的,用的就是您培育的种子。”

“种子搞得好不好,就是我这育种家要管的事。”马传喜说,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最懂土地的农民相信他。

但马传喜也表示,截至目前,种业的高新科技发展并不乐观。“压力来自高新技术应用,特别是在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利用方面,我们和国际上大的跨国种业公司之间仍有距离。”对于现状,马传喜有着充分的认识。

种子好不好,直接影响供需关系。比如,小麦有强筋、中筋、弱筋之分,强筋做面包,弱筋做糕点,中筋做面条馒头,过去中国的强筋小麦都是进口的。“现在,我们也在发展强筋小麦,只是由于一些原因还没有标准化,产区和质量没有进口的小麦稳定。产区不稳定,一部分还需要从外面买。”马传喜这样说。

种子好不好,直接影响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比如,条锈病一直是我国小麦的大病,抗条锈病品种还不能满足要求。南方麦区的农民还要应对小麦赤霉病,而这些风险的解决,依然要靠一粒好种子。

种子好不好,还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节奏。“农村既然要成为创业天地,不能只靠富余劳动力,要吸引人才和资源去农村,就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挥作用,一颗好种子能传递给大家更多信心。”丰收节里话种业,马传喜意犹未尽。

编辑:秦云

关键词:小麦种子 马传喜 丰收节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