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她用了10年时间来做一件事。10年间,她和她的爱心团队,陪伴了500多名6岁至18岁的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她是浙江省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会长徐美儿,她说,对于困境儿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0年09月22日 09:46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缘于看见

“你觉得现在幸福吗?”

“我不知道。”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幸福是有人关心我,我也能去关心其他人。”……

在优酷视频上有这样一段拍摄于11年前的纪录片——《幸福是什么——走进贫困孩子》,它记录了35位困境孩子的生活,以上问答是孩子们对于幸福的理解。

当时这些孩子的家庭大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贫困、重病、人祸、亲人离去……生活的重荷下,孩子们的眼睛里少了份童真与童趣,更多的是泪水和空洞。

纪录片的拍摄者名叫徐美儿,浙江省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会长。这段15分钟的片子,从拍摄到剪辑完成,她用了近3年的时间。“真正走进孩子们不容易,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诉说更是不易,这些都需要时间。”徐美儿说。

C20200922005-zx11

徐美儿

拍摄视频时,徐美儿的身份还是一名外科护士,摄影只是她排遣压力的业余爱好。然而,偶然的机会让徐美儿走近了这些孩子,从此她的眼睛始终无法离开孩子们,也常因这些孩子泪流满面。

徐美儿最开始接触的是一对姐妹,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疾病,14岁姐姐小巧(化名)和8岁的妹妹小丽(化名)在黄泥搭建的房子里相依为命。

徐美儿说,她永远忘不了妹妹小丽当时的眼神,小丽因为害怕钻进柜子里,从缝里往外看,目光绝望、警惕、冰冷。“让我想起了手术刀。”徐美儿回忆说,因为姐姐读书要住校,平时都是妹妹陪着妈妈。因为妈妈患有精神疾病,有时候半夜三更就往外跑,妹妹沿着山路田埂找妈妈,哭喊的声音全村人都能听见。“所以她的眼神会如此无助。”

从两姐妹开始,徐美儿走进了永康当地一群孩子中间。“开始只是拍照片,后来觉得静态的片子少了些灵动感和流动性,我希望更多的人看见他们,了解他们,陪伴他们,带给他们成长的力量。”于是,徐美儿扛起了摄像机,学习摄像。

也是从这部纪录片开始,徐美儿开始真正地走进公益。2010年她组织成立了“阳光爱心社”,主要帮扶来自贫困家庭的困境儿童。

“独木不成林,关爱这些孩子需要群体的力量。”徐美儿常问自己,这群孩子需要的仅仅是物质帮扶吗?“不是的,他们更渴求的是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陪伴。所以当时我们这个志愿者组织就定了基调——‘让更多人来陪伴这群孩子’。”

于是,一群团队伙伴一路相伴,还有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徐美儿开始了真正的公益之旅。

C20200922003-zx11

暑期,阳光爱心义工协会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很多“00后”志愿者参与其中。 (受访者供图)

恒于专业

在最初的几年间,凭着一腔热情,徐美儿带着伙伴们通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来满足本地困境孩子的需求。

爱心社的志愿者们把孩子接到城里,包饺子、吃肯德基、逛博物馆,变着花样地陪伴孩子们。慢慢地,这个草根组织在浙江永康本地聚集了一定人气,也有了一定影响力。

陪伴无大事。也许只是教孩子系个鞋带、叠次衣服,陪孩子做做农活,抑或为孩子过次生日。

但陪伴并不易,它是一件需要心智付出的事情,善于陪玩,还要懂得陪心……

有一次,徐美儿去接一个孩子参加活动,孩子有些不情愿地问:阿姨,你是不是又接我去包饺子?

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几乎浇灭了徐美儿所有的热情,她觉得委屈:“为了让孩子们快乐,除了出钱,我还搭上了几乎所有的精力,但这竟然不是他们想要的。”

“阳光爱心社”成立的第五年,发展遇到了瓶颈。除了开展的服务与孩子们的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志愿者队伍不稳固、活动随意性大、缺乏稳定的活动资金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很多次,徐美儿都下定决心要解散这个机构,但想到孩子们的眼神,她内心又无比挣扎。几个月后,她毅然辞去了工作,“我想全心全意把公益做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临不改变就解散的现状,徐美儿和团队不得不开始思考和探索解决之道。

2014年,在永康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徐美儿登记注册了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正式开启了规范化运作的道路。协会通过建立各项制度来规范协会的运作,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公益事业是一份很专业的工作,它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通才能力。”徐美儿说,自己要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也因此,她一直保持着读专业书、听专业课的习惯,除了公益类专业知识,儿童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等她也要广泛涉猎。“我希望把我们的团队打造成学习型团队。”

随着专业知识以及服务的不断深入,徐美儿也在不断重新认识和理解困境儿童的需求,通过设计不同的公益项目来满足孩子们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协会共设计了13个各具特色的品牌公益项目,让孩子通过陪伴活动学会自立、自主、自强,也通过活动为孩子解答成长中的困惑。

此外,协会还聘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督导,引入优质的专业资源,定期为各项目提供从项目设计、实务技巧到理论提升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

润物无声

2018年暑假,一位“西瓜男孩”在网络上爆红。

这位当时18岁的小伙子李恩慧,来自永康市象珠镇峡源村。那一年,他考上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利用暑假,卖掉7万斤左右的西瓜,为自己凑够了1.4万元的学费。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西瓜男孩”正是徐美儿和团队陪伴了6年的孩子。

“最初走进他的家庭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境贫寒、性格叛逆的孩子。通过我们6年不间断的陪伴,很开心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热心助人、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大学生。”徐美儿说。

徐美儿最初帮扶的姐妹俩,姐姐小巧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她抱着要把这种爱继续传递下去的信念,又回到协会成为一名专职社工。姐姐小巧在应聘信中写道:“我想在这个公益平台上得到不一样的体验,我的经历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相似,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如今,还有很多像小巧一样接受过陪伴的孩子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协会,去陪伴更多需要爱的困境儿童。

正式注册以来,协会从没有专职人员发展到目前拥有5名专职人员、3名兼职人员、382名注册志愿者,其中“90后”“00后”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徐美儿的朋友圈里,除了晒孩子,就是这些年轻志愿者出现的频次最多。徐美儿说,“我很欣慰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接过这个接力棒,也很开心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力量。如果说我们‘70后’眼中的公益看到更多的是悲情的话,我从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的是希望,他们更愿意去快乐做公益。”

不知不觉中,11年的陪伴,徐美儿和团队伙伴们与许多困境儿童共同成长,他们走访了将近5000多户永康山区困境家庭,累计陪伴了500多名6岁至18岁的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展了550多场陪伴公益活动。

陪伴是长期的、持续的。润物细无声,这11年,徐美儿和团队一直坚持就近帮扶的原则,但她希望有更多的困境儿童受益。

于是,她牵头成立了“全国困境儿童联盟群”,在平台上做直播讲解协会的公益理念和做法,很多人慕名前来观看。

“我们希望影响更多孩子的生命的同时,用我们协会的发展经历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的发展。”徐美儿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路走来,徐美儿和团队伙伴用实实在在的陪伴影响和改变了一些孩子的人生,甚至改变了一个家庭,

“但依然有很多孩子受生活所困,对我们来说,继续坚守这份初心,也意味着陪伴更多孩子长大。很开心当时遇见了那些孩子,因为这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想起来就充满幸福的味道。”徐美儿说。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徐美儿 孩子 陪伴 贫困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