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政策解读 时评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页>扶贫>典型案例

河南卢氏:万名贫困群众搬出深山造“富窝”——伏牛山看新变

2020年09月23日 14:50 | 作者:王丁、李鹏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4004平方公里上935个村组的1万多名贫困群众聚集在一起,会是什么景象?

河南卢氏县给出的“答卷”是:不仅建起一个83栋楼房组成的全省最大扶贫搬迁社区——兴贤里;而且“再造”出一个决战贫困的基地,激发万名贫困户两年内造出一方深山“富窝”。

初秋时节,在社区党工委书记黑华宁的指引下,记者在这个县刚满“两岁”的兴贤里社区看到:这里几乎没有了贫困的影子,楼房排列有序,街道干净整洁,连街边摊位的手推车都整齐划一。

而两年前,居住在这里的2757户、11227名贫困群众,还散落在全县18个乡镇的深山。“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正是贫困群众搬迁前居住情况的真实写照。

卢氏县位于秦巴山区的伏牛山腹地。八百里伏牛山从这里出发直插中原,造就了豫西边陲这个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最贫县。2016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8.9%,纳入扶贫搬迁的群众多达3.3万人,均居河南省之首。

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帮群众搬家,还要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兴贤里搬迁之初,“会不会造就一个更大贫民窟”的争议不断。但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河南省这个唯一超万人的扶贫搬迁社区带着“乡村再造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走到了风口浪尖。

2018年9月搬迁入住后,为了最短时间凝聚万人战贫困,卢氏县抽调全县优秀干部到兴贤里,从零起步建立起“管委会+街坊理事会+楼区”和“社区党总支+街坊党支部+党员先锋队”双重组织体系,先后成立基层党支部3个、党小组15个,公开选聘楼长30名。

组织体系再造,让935个松散村组直接过渡到集中化社区管理。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妇女儿童之家”和“日间照料中心”,宽敞整洁的房间内,孩子们开展活动,老人们一旁下棋,不仅“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而且解决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组织新变激发发展裂变。按照“向外输出一批、就地安置一批、产业转移一批”,兴贤里依托10家职介培训机构和配套建设的扶贫车间、食用菌产业基地,再造产业发展体系。

在社区正中心的十字街口,可安置数百人的扶贫车间内,兴贤里的女工们正在赶制毛绒玩具;而在社区外围,554个大棚组成的香菇基地内,进料、出菇繁忙进行。“有了产业支撑,5684名社区有效劳动力已全部就业。”黑华宁介绍说。

发展裂变带来精神蜕变。全县最贫户凑起来的兴贤里仅残疾人、慢性病患和低保户三类“特困群体”就高达近4000人。许多家庭靠“拉一把”还不行,兴贤里就再造基层自治体系,“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为了激发内生动力,兴贤里先后引导群众成立35人社区宣讲团、80人合唱团、100人秧歌队、200余人广场舞队、300余人志愿者服务队,开办各类扶志活动超过130场。

“我一定要坚强!”搬迁前,38岁的田喜会拖着患病的父亲和兄、弟3人,居住在横涧乡深山,2010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一把大火把全家烧个精光。搬入兴贤里后,田喜会住上新房,又当上了转移就业的联络员。2019年,田喜会脱贫又脱单。为回报社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年帮社区安排转移就业一二百人。

翻开兴贤里集纂的群众宣讲团发言录,朴实语言里一个个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犹如一部乡村“脱贫奋斗史”。官坡镇的苗青春搬入社区后,学着开店做生意,最忙的时候,一个人一边卖手机充值卡,一边卖烧饼,还不忘帮邻里找工作,30多人在他的帮助下就业;潘河乡的刘黑旦搬到社区后,在绿化工地打工,2019年他成立劳务公司帮助社区转移就业……

黑华宁说,两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兴贤里贫困群众信任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月底前,“两岁”的兴贤里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贫困 群众 社区 扶贫搬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