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共论“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

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从孙伟的艺术创作谈起主题研讨会

2020年09月25日 17:13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杨雪)9月23日,“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从孙伟的艺术创作谈起” 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收藏杂志社、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北京孙伟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画家徐龙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余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宿志鹏、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武、中国收藏杂志社主编方晓等出席研讨,共同讨论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

33

众多嘉宾在研讨会现场论道“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

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公众结合新路径

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看到的雕塑,绝大部分都是公共雕塑,但这些公共雕塑很少进入到藏家收藏的关注视野里。对此,孙伟认为,公共雕塑也是可以收藏的。公共雕塑的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均有其极为鲜明的特色和价值,是值得去进行收藏和研究的。

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今年10月举槌的北京宝瑞盈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中,孙伟创作的一件名为《军旗升起》的雕塑小稿将现身。此举即被视为是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的一次有益尝试。《军旗升起》历时3年多时间才完成的南昌建军雕塑广场组雕,共有90余个人物形象,是特大型具象写实公共雕塑的代表作品。该组作品展现了在坚定的革命信念下,革命战士面对艰难险阻,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举起了革命的大旗,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品《草地党小组》塑造了五位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面临着艰险的环境,依靠着坚定的信仰而呈现出的大无畏精神。面对这件作品,方晓说道:“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无数逆行者们的身上传递出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与孙伟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中展现的信念可谓一脉相承。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八一起义》造型小稿——《召唤》等作品中。”

18年来,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感动中国》品牌栏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而那座构思巧妙、简洁大方的奖杯,也成为《感动中国》的标志。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奖杯正是孙伟创作的。朱波介绍,《感动中国》是一档直指人心、打动人心的节目,所以奖杯的形状应该是一颗心,孙伟提出这个奖杯还应该是一颗中国心。

用系统的学术收藏推动公共雕塑发展

余锦生认为公共艺术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共艺术的创作具有宣传性、普及性,比如孙伟的许多公共雕塑,是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对历史文明的宣扬;二是公共艺术的权属属于国家,也是属于人民的;此外,公共艺术的展示环境是在公共空间,更多人可以在这个环境中更多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董书兵认为,在大家看来,公共艺术一般建造完成后是不可移动的,所以感觉公共艺术和艺术收藏这二者之间很难产生联系。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共艺术的原始稿件和实施方案能够进入到大众收藏系列,也是比较新鲜和具有收藏价值的。孙伟作品不仅对于红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传播是非常好的方式,也更能便于公众理解红色文化,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徐龙森说“中国的公共雕塑刚刚兴起,对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而言,创作者一定是时代的佼佼者,孙伟正是其中的代表性雕塑家。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也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一个重要主题,将产生更多重要的艺术作品。”

杨武在艺术市场深耕多年,对于雕塑和雕塑拍卖,自有其独到的见解。艺术创作要紧跟时代,既不失传统,又要有当下时代的艺术特性。而孙伟的雕塑就是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又具有了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据宿志鹏介绍,孙伟既培育了许多优秀青年雕塑家,也是一位勤勤恳恳且满怀理想的艺术家,作品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地区;还是一位时代的观察者,他最关切的着眼点永远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从当年的毕业创作《戊戌六君子》到后来的‘躯干’‘小角色’‘孔洞’等系列雕塑,从艺术语言到形态面貌非常多元,这些正是他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冷静观察和思考的反映。”

44

《军旗升起》建军雕塑广场起义雕塑稿之一

孙伟 2016年 高87.5CM 青铜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雕塑 公共 艺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