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让心情像蓝天白云一样的晴朗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李文秀谈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2020年09月28日 10:26  |  作者:奚冬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工作、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加大。而随着焦虑、抑郁、自杀人数的增长,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措施。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前夕,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李文秀,听她讲讲应该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心灵“阴霾”。

——编者

北京医师协会精神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心理健康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是李文秀的众多身份,而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精神科医生,无论社会工作多么繁忙,她还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医院出诊上。同时,李文秀所在的海淀区作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近年来也通过区精神卫生防治指导中心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抑郁症不可怕,积极治疗就能打败它

最近,武汉江夏一中一名14岁的男孩,因在学校和同学打牌,被妈妈当着同学之面打了几个耳光后跳楼身亡的新闻,让李文秀感到颇为惋惜:又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离开了。她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敏感,如果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悲剧。

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症更不容易被发现。课业的压力,与同学的交往,家人的相处都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当亲子关系需修补、社交恐惧亟待克服时,其背后就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个家庭。

在李文秀接触的青少年患者中,情绪问题的出现多半和学习压力及家庭教育有关。其中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名自己来求医的12岁小姑娘。李文秀说,小姑娘在一所重点学校的实验班就读,她觉得自己每天学习都很努力、刻苦,可就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小姑娘告诉李文秀,她总感觉爸爸妈妈就像拿着终点线不停奔跑的人,无论自己怎么使劲儿,也追不上、冲不过去。除了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家里新添的1岁的弟弟,也让小姑娘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感到无法适应。她觉得爸爸妈妈把爱全部给了弟弟了,自己做得再好也仍然失落。更何况如果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精神就更加崩溃了。

面对这类典型的青春期心理问题,李文秀用药物结合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小姑娘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家庭干预,告诉小姑娘的父母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尤其是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看到她的优点;理解孩子的行为,因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是家庭行为的指导造成的。现在经过治疗,小姑娘已经可以回到学校正常学习了。

除了青少年,老年人也是抑郁症防治的重点人群。李文秀介绍,在我国,抗抑郁剂使用量最大的,不是在精神科,而是在神经内科。她曾经碰到过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总说自己浑身难受,血糖也高,心脏也不舒服,胃也不好。在内科病房住院治疗后,血红蛋白依旧很高,使用了扩张血管的药物后,也还是会出现心悸等症状。后来经过精神科会诊,认为她是心理和情绪问题。在使用了抗抑郁剂一个月后,老人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了,血糖和心脏的问题也全好了。

李文秀指出,这是抑郁的躯体化表现,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虽然他们在情绪上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但却体现在身体上,出现了身心疾病,本质还是和情绪有关系。只要及早干预和治疗,也都是可以很快治愈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断增强,对抑郁症也有了一定认识。但一说起这个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害怕、逃避,甚至觉得羞耻。”在李文秀看来,抑郁症就好比“心灵患上了感冒”,谁都有可能患病。同时,它也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及时去正规的精神科就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拖延和讳疾忌医才是最要不得的。

社会心理服务:帮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远离抑郁症

在《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强化心理热线服务,将其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对此,李文秀认为非常有必要。她所在的海淀精防院下设精神卫生防治指导中心(简称“精卫中心”),承担着海淀区整体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职能,并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让更多人能在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时间接受专业、有效的心理干预。

海淀区的特点是高校多、高新企业多,而学生和高压职业人群正是需要关注的抑郁症重点人群。李文秀介绍,一些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她曾接诊过一位患者,曾经是全县的状元。但来到北京上学后,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问题,最终不得不通过学校转诊到医院。

针对这一特点,精卫中心协同专科医院,对接高校,组建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联盟。探索构建了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评估、咨询、治疗、康复全程便捷的绿色通道,结合区内高校优质心理资源与精神卫生医疗资源,通过专业技术互动,人才互通,优势互补,信息互享,努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全流程、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干预,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完成在校课程,最终回归社会。

对于基层干部、“IT”员工等高压职业人群,精卫中心也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单元。比如,在海淀的IT园区设立心理小屋。既保护了患者隐私,也解决了这一人群平时没时间看病的问题。李文秀展示了一个叫做“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微信公众号,里面不仅有各类科普文章、心理知识,还有心理测评。一旦发现参与测评者有精神问题,平台就会给出专业建议,并推送心理干预的热线。李文秀说,使用这一平台的人群往往工作比较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医院,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线上服务,这个平台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评估支持。如果想进行线下咨询,也可以直接去设在园区的心理小屋。这样线上线下的“双线”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就可以保证各类人群都能及时得到心理健康服务。

多年来,精卫中心还坚持到社区、企业、机关开展“心晴环保”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教大家如何让心情像蓝天白云一样的晴朗;针对的慢病人群,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在社区开展老年认知障碍服务项目,建立起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体系。“其实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享受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遏制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健康幸福。”李文秀说。

科学认识、正确宣传抑郁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这让许许多多和李文秀一样从事精神疾病治疗的医务工作者,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可能我们学医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内敛吧,对于宣传方面就不太在行。在以往,有些宣传即使是错误的、有误导性的,我们也很难去纠正。”李文秀提到,比如有一些宣传总喜欢把抑郁症说成是心理障碍,其实是大错特错的。抑郁症就是一种精神疾病,是需要药物治疗的。错误的宣传可能造成错误的引导,如果抑郁症病人只是寻求心理咨询的话,很有可能耽误病情,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对抑郁症的正向宣传和科普,让人们尽快正确、科学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因为误导而耽误治疗。

无论任何领域,人才培养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未来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李文秀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她提到,作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执行力量,我国精神科医师十分匮乏,仅有2万多名。心理治疗师也非常缺乏。目前社会上却存在着大量“考证就能干”的心理咨询师,造成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如果抑郁症患者在咨询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干预和转介,这对病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对此,李文秀认为,应该加大对专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培养。同时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严格规范,成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有生力量。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抑郁 心理 精神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