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民意时评

“慢就业”别成消极就业

2020年09月28日 10:37 | 作者:李英锋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并不新鲜,有关“慢就业”的提法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出现,而“慢就业”现象则出现得更早。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慢就业”已经展开了多重讨论,对“慢就业”也形成了理性的共识。总体而言,社会对“慢就业”展现出正视的态度,接受了“慢就业”,将“慢就业”也归属为一种就业选择权利和方式,认可了“慢就业”的少数性、正常性、合理性。

然而,就业毕竟是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党和政府以“六稳”“六保”等政策全力鼓励就业、扶持就业、保障就业的语境中,“慢就业”显然应该有其底线,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慢。

在笔者看来,只要缓就业有计划、有目标,且修整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长度内,慢就业就是积极的就业前奏。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慢就业,他们在毕业后也在努力寻找就业路径,只是因种种原因一时半会找不到适合个人需求的理想岗位,只能无奈地慢下来等待,但他们并未放弃就业的尝试。这样的慢就业是必要的蓄力、尝试、磨合和选择,是劳动力资源在就业市场调节下的正常分配。

与之相反的是,“慢就业”不能成为消极的懒就业、不就业或者无限期的拖延就业,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不能为了慢而慢、把“慢”当成目的,更不能在缓就业修整期茫无目标,无所事事,毫无规划与准备。这样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慢”只会消磨心志,扰乱就业节奏,错失就业机会,削弱就业能力,浪费就业时间。最终,在“慢状态”中,一些人很可能就习惯了不就业的状态,就失去就业的动力和勇气,变成“啃老族”。

实际上,对于那些被动“慢就业”的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放宽标准,选择与理想工作或自身能力相近的岗位,“过渡性就业”也是一种次优就业。在未找到最心仪、最理想或最符合个人需求的岗位之前,退而求其次,先做其他能接受的工作,既可以增加收入,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也能为日后求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另外,“过渡性就业”也可以有效缓解求职者的压力,让他们在择业或就业路上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慢就业 消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