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残疾人创业需要更多帮扶——

残联“带货”让好产品不怕“巷子深”

2020年09月29日 09:25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永川秀芽、四川红心猕猴桃、蒙顶绿茶、南皮寨子老醋、南皮连胜酱菜、鹿邑化妆刷……这些颇具特色的农特产品被摆放在中国残联办公楼,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带货活动”,每一个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段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

潘婷介绍她带来的货 本报记者 顾磊 摄

潘婷介绍她带来的货 本报记者 顾磊 摄

9月25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主办的“脱贫攻坚助残带货”新闻推介会在京举办。活动现场,残疾人创业者讲述了自己的艰难历程。

这些故事显示,“助残带货”并不容易,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不仅要解决市场销售难题,还要克服身体、心理方面的困难,突破客观环境障碍,其所取得的成绩,无不是汗水凝结而成。正因如此,他们需要帮助,一旦有了“助”,他们便有了发挥的空间,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创就业更难

家住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的周仁贵,曾体会过残疾人就业的不方便。

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周仁贵不幸失去了双腿。在社会爱心人士和家人的帮助下,他慢慢地走出了地震的阴霾。

2016年,大学毕业的周仁贵在成都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是生活上的不便时刻困扰着他。不说租房等困难,仅是每天坐轮椅挤公交车一项就让他十分苦恼。

就业的艰难让周仁贵决定回到家乡。他在老家种起了猕猴桃,也开辟了一条创业之路。

今年45岁的张清玫,是河南省鹿邑县宝盛顺鑫刷料有限公司、永盛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她因患脑膜瘤入院治疗,但却被疾病夺走了光明。经历了痛苦和挣扎后,她走出心理阴影,决定开启新的人生。

鹿邑县是“尾毛加工之乡”,张清玫决定走尾毛加工创业之路。1999年,她筹措20万元资金,办起了尾毛加工作坊,开始了创业之路。

“为了卖出好价格,我曾北上天津、哈尔滨,南下广州、深圳,四处跑销路。烈日寒风、雨雪泥泞,我都能忍,但一个视力残疾人在竞争中遭受的质疑和不屑,却常常让我暗自落泪。”张清玫说,“尾毛加工是一个细致活儿,不同部位的羊毛,品质的价格完全不同。一个视力残疾人能分得清其中的差别么?能提供合格稳定的货源吗?虽然多数客户并不会直接提出质疑,但他们根本不看货,就直接拒绝。”

这些或明或暗的质疑,让张清玫委屈和痛苦。最终,张清玫凭借真诚和信誉,从零做起,一步步把企业做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现在急缺的是宣传和推介”

今年22岁的潘婷,来自四川省雅安市蒙阳镇金花村,是一位肢残人士。潘婷的家庭,几代人靠蒙顶山茶叶为生,从种植、手工制作到销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蒙顶山绿茶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手工制作的茶叶并不占优。

“我家没有任何机器,只有四口锅,靠传统手工方式制作茶叶。父亲炒制茶叶的技艺曾经多次获奖,但手工制作的茶叶,需要更高的人力成本,所以定价比机器制作的更高。”潘婷说。

2016年,她曾尝试在快手上直播卖货,被家人误以为“不务正业,整天玩手机”。今年,她尝试在抖音上卖货,却发现因为定价略高,难被消费者认可,卖得很艰难。目前,她主要通过微信卖货。

“我现在急缺的就是宣传和推介。”潘婷说,“只有让更多人知道手工技艺的故事,才能有助于销售难题的解决。”

张清玫的产品也需要推介。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她的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这种情况下,她迅速注册新商标、开办淘宝店铺、筹备直播视频带货,尝试将疫情带来的困难降到最低,而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品牌传播非常重要。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介绍,此次举办的“助残带货”活动,通过中国残联融媒体平台联合全国残联系统新媒体平台及多家媒体,推介全国各地尤其是中国残联对口扶贫单位南皮县、三区三州和全国52个贫困县内的残疾人种植和养殖户的扶贫特色产品。

为让更多优质产品被大家所熟知,全国各地方残联工作人员走村串乡,对残疾人生产的特色产品摸底统计,精心推选透明优质的产品目录。目前,已推出了重庆巫山翠李、南皮祁家御膳窝头、方太妹绿茶等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也能创造美好生活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创业者,通过创业实现了自身价值。

在家乡,通过父母的帮助,周仁贵顺利实现了创业之路。从扦插到结果,看着一颗颗幼小的果苗在自己勤劳的双手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内心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55岁的独臂残疾人廖云祥,家住重庆市永川区花果山村。经过27年的坚守和打拼,他打造了700多亩的茶叶基地,解决了周边残疾人及其亲属就业问题。

“茶是产品,产品的背后是人。人不差,茶也不会差。”制茶岁月让廖云祥悟出了道理,也孕育了新的希望。

这些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向身边的残友们伸出了援手。张清玫就是其中之一。她想为和自己一样有梦想有追求的残疾朋友寻求一条出路。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下,她逐步打造了一个企业经营主题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相联结的利益机制。

“尾毛加工的最后一道环节叫‘修毛’,工序简单,操作方便,非常适合残疾人。我把这个环节拿出来,在乡镇设立代工中心,在村内设立代工点,组织贫困群众在加工点或自己家中完成‘修毛’。”张清玫介绍。

工厂设在村民家,足不出户可就业。通过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有126个贫困户家庭、360多人实现了稳定增收。他们不耽误照顾家庭,每个月可以获得4500元左右的纯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产品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远销海外,每年创汇上百万美元。

创业至今,张清玫书写的人生故事证明了自己的信念:“健全人能做好的,我也一定能够做好!”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产品 残疾人 残联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