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青海:稳粮优经扩饲 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

2020年10月10日 15:17  |  作者:刘一明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以“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为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中央资金倾斜支持,借力“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饲草种植项目,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情况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2015-2020年,全省累计争取中央粮改饲项目补助资金达3.11亿元,试点县由原来的湟源、互助、门源3县扩大至全省两市六州35个示范主体。青贮饲草种植面积达116.45万亩,收储青贮饲草料349.35万吨,有力地推进草牧业发展,维持了高原特有的生态平衡。

  

丰富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 推动养殖新模式


据介绍,青海省借力“粮改饲”等饲草种植项目,大量建设了规模化人工饲草基地,种植品种由原来单一的燕麦增加以饲用为主的青贮饲用玉米、紫花苜蓿、黑麦等牧草品种。通过发展草牧业打造高原牦牛等特色产业化集群,不仅在“三区三洲”区域助力脱贫攻坚,更使得粮经饲比例得到协调,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动了结构调整。其中,海东市平安区结合本区地理环境优势,正在打造富硒饲草生产基地;民和县集中连片种植饲用玉米1.9万亩,成为全省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青饲玉米生产基地;湟源县通过饲草料龙头企业带动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签订饲草种植协议建立黑麦、燕麦等一年生饲草基地13.3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3.53%,2019年更是通过黑麦和蚕豆、豌豆混播方式,将青贮饲草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4%以上,使青贮饲草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的奶牛养殖集团,销售价格达到每吨560元,远高于其他地区销售价格,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湟源发展模式”。

青海省构建了“农牧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了“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饲草产业发展形式,探索出“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贫困户”的饲草产业扶贫模式。如青海省乐都区青海省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万佳禾草业有限公司等养殖和收贮加工龙头企业,在粮改饲工作中饲草青贮量达到了46659吨,占全区饲草总青贮量的75.73%,平均每户青贮饲草1.16万吨以上。这些养殖和收贮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种养结合、以养促种、订单收储和社会市场收购等多种粮改饲发展模式,已成为乐都区青贮养殖一体和加工销售一体的代表,对本地发展粮改饲项目青贮饲草料储备带动效果明显。湟源县、泽库县形成了以“规模化种植、科学化加工、发展绿色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粪污有机肥加工、饲草有机种植、互联网+市场化销售”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 


联农带贫助力精准扶贫 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青海在省内部分县开展了“产业园+精准扶贫”的联农带贫机制。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贫困户”的饲草业扶贫模式,以“订单保护价”的形式直接收购贫困户种植的饲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如青海省门源县门源麻莲草业公司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贫困户”的饲草产业扶贫模式,针对麻莲乡170户贫困户(贫困人口648人),以“订单保护价”的形式直接收购青饲草,人均增收1094元,户均增收4171元。湟源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初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饲草产业扶贫试验示范园体系,形成饲草产业“点、线、面”梯度发展的格局,“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有效衔接,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近年来通过“粮改饲”政策的引导,各县因地制宜发展“企业+农户”的模式,结合政府宣传指导,青南地区牧户种草储草补饲意识不断加强。如贵德县、贵南县、门源县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整合耕地和草地资源,结合“粮改饲”项目,引进入驻饲草企业,大力建设标准化饲草生产基地,配置牧草机械开展种、收、贮工作,带动种草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建立饲草料加工生产线、饲草储备棚和防灾减灾装备库为一体的饲草料产业园区,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玉树、果洛地区通过引导牧民利用圈窝子开展饲草种植工作,积极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使得生态生产生活更加和谐。称多县清水镇是玉树州地区年年受灾地区,每年雪灾导致牛羊死伤损失惨重,需要政府补贴。2019年称多县争取“粮改饲”项目,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青贮燕麦饲草1.5万吨,在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同时为半舍饲养殖提供优质饲草,缓解了草场压力。  


促进主粮及其他特色产品安全供给


青海省立足区域发展条件和现实情况,合理规划土地,“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构建起了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秀美。青海省自2015年实施粮改饲以来饲草面积逐年扩大,从原来的15万亩扩至2019年的60.69万亩,饲草产量由原来的45万吨增加至121.35万吨,2015年青海省粮食种植面积415.6万亩,粮食总产量104.81万吨,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03.06万亩,粮食总产量103.06万吨,饲草种植面积、产量增加的同时非但没有影响粮食作物生产,更保障了牲畜优质饲草的供给,更加促进了青海省牦牛、藏羊产业提质增效。互助县充分利用撂荒地等闲置耕地近1万亩种植饲草,有效利用弃耕地、荒地大面积种植饲草,不仅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直接用于农民增产增收,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收益。门源县麻莲乡村民将零散的耕地集中托管给当地饲草种植企业,由企业代为耕种管理,负责种植、施肥、收割、销售等田间管理工作,由企业以每吨360元的价格收购饲草。托管后的集约化管理方式降低了农药、肥料、田间用水等农资投入成本,提高了耕种管理效率,使土地产出效益合理化配置,入托农户增产又增收。

“粮改饲”不仅不影响青海省主粮安全,更加促进了草牧业生产及其他高原特色产品安全供给。“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将立足区域发展条件和现实情况分析,结合高原草地资源禀赋,按照“以种为养、以养带种”思路,采取扶持养殖户种草,种养植大户相结合,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的方式,构建高原地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循环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经营模式。采取牧减农补、西繁东育、订单销售等措施,加大饲草种植和饲草料调运支持,最大化解决饲草生产和养畜需求平衡,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条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据介绍,青海具有绝佳的农牧结合、草畜结合的天然条件和种养循环的良好传统,特别是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作为青海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绿色有机示范省建设中的分量重、引导作用大,种好草养好牛这些年已成为青海省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共识,只有草料丰足、科学饲喂才能牛羊肥壮、生态平衡。青海省将按照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设计、引导农牧业继续健康发展,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农牧”的总体设计,推进畜牧养殖特别是牦牛、藏羊两大产业继续深入,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落实农牧人“一优两高”战略,推行“五四”重要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一条产出高效、绿色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青海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让青海的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饲草 发展 种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