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政策解读 时评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页>扶贫>时评

发展产业土生“金”

2020年10月12日 15:49  |  作者:王 浩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52个未摘帽贫困县是脱贫攻坚任务中“短板中的短板”“硬仗中的硬仗”。“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本报记者深入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采访报道,关注进展成效,瞄准薄弱环节,反映短板问题。本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评论,讲述发展故事、彰显奋斗精神、凝聚脱贫力量,和读者一起为未摘帽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劲加油。

  ——编 者

连片的中药材“缠”在山腰,一簇簇食用菌在大棚里蓄势生长,山上树绿果红、树下鸡鸭觅食……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甘肃陇南千峰竞翠,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致力于挖掘“山中宝”,打造“独一份”“好中优”“特别特”农产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等扶贫产业,带领群众翻越贫困大山。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进入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产业发展如何更好惠及贫困户?这是陇南各级党员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让农民群众通过入股入职的方式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打造利益共享机制,汇聚共同富裕的奋斗决心,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笔者采访时,宕昌县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丰收在望,放眼望去满山青翠,药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庞家乡拉路村村民冯想哇算起了一笔账,“我管护100亩中药材,合作社有保底分红和收益分红,加上工资一年收入几万元,脱贫稳稳的。”拉路村流转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在用扶贫资金入股的同时,也可以到基地务工,既是股东也是员工,既拿薪资也分股金。以合作社把群众聚拢在一起,干实实在在的事业,分真真切切的红利,实现了各方共赢。

其实,这样一地生多“金”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礼县盐官镇太平山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苹果压弯枝头,负责人罗五儿喜笑颜开。这些年,罗五儿改种新品种,发展有机种植,苹果销售额连年攀升。他说:“我们为贫困户免费指导技术,让大家也能种上‘致富果’。合作社每年还能解决上百人的就业。”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农户聚焦种植养殖业,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收购”的产业链条中,企业得利,群众获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让贫困群众既能“鼓口袋”又能“稳口袋”。

发展产业是关键,让产业持久稳定增效更重要。为破解产业富农的可持续性难题,陇南抓住了延伸产业链这一突破口。推广标准化种植,“一产”优起来;引进加工企业,“二产”强起来;发展电商扶贫,打通产品销路,“三产”畅起来。走进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黄芩等药材在流水线上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饮片、茶品。该企业建立了从种植、加工、销售到研发的全产业链,去年企业为贫困户分红542万元,今年以订单方式收购中药材大黄1100吨。扶贫企业发挥好带动作用,有助于农民群众走上一条稳步致富的道路。

行走陇南,笔者感受到了紧迫:当地督导产业发展,围绕合作社规范运营、健全利益链条等加快补短板;也感受到定力:悉心培育特色产业,助力其成长壮大。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战姿态决定决胜状态,既要响鼓重槌、攻坚克难,更要下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精准脱贫的“针脚”缝得更密实些,步子迈得更踏实些,脱贫攻坚才能更加高质量。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05 版)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产业 发展 脱贫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