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搬离贫困地 建起幸福家

2020年10月16日 16:52 |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罗继梅 实习生 覃爱华

“易地扶贫,搬离穷山恶水地;合力帮困,建起稳定幸福家。”10月15日,记者从灵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搬迁专责小组获悉,截至8月,灵山县两个易地扶贫安置点,有139户281人住上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居,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过上幸福新生活。

灵山县文利镇升安村灵安队安置点打造“党组织巾帼领头羊+龙头企业+创业致富带头人”脱贫带富模式,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建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同频共振。

90后周文敏2017年当选为升安村党支部书记后,她带领群众开展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选出安置点村(居)民小组长和村(居)民代表,成立“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妇联”群团服务队,专人专班发挥好“九个中心”作用,有力推进当地搬迁安置工作。该县还通过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为纽带的联合共治工作格局,开展公益活动,提高群众服务水平。

为解决搬迁群众搬迁后的就业问题,灵山县还通过设立安置点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陆屋镇新光片区安置点扶贫车间引进钦州大山海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进驻,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粗加工,产销两旺,每月完成中药材粗加工产量750吨以上,月营业额达到150万元以上,吸纳了6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50名为新光片区安置点搬迁群众,人均月收入达2100元以上。

今年市场猪肉、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应搬迁群众要求,灵山县委、县政府等经过反复研究,精准落实在两个安置点建设养殖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专项资金800万元,实施养牛、养猪、养鸡等后续扶持项目6个。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养殖基地+搬迁户”模式为主,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签订产、供、销一条龙养殖协议,使搬迁群众受益最大化,吃下增收定心丸。

新光安置点的80后小伙子陆游,搬迁前一直在外地务工,全家就靠他一个人养家;搬迁后住进新房子,在新的家乡发展成了他最大的愿望。今年受疫情影响,陆游不能去外地务工。通过了解当地的一些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他坚定了要在家乡创业的念头。今年年初,他筹钱买了10头母猪回来,繁殖猪仔壮大养殖规模,现在存栏有肉猪100多头。“我在养猪之余,还做起老本行电焊服务,妻子在安置点经营小卖店,孩子们就近就读,相比搬迁前,家里的生活更好了,预计今年家庭纯收入超10万元。”陆游说。

关键词:搬离贫困地 建起幸福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