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畅通求学路 扶智拔穷根

2020年10月16日 16:54 |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凌聪 通讯员 牙宏威

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与县城只有一山之隔,却是百色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曾是村民通往县城的要道,两三公里的山路海拔差就达600余米,被当地称为“天街”。该村是典型的瑶族村,全村文盲、半文盲或小学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56.6%。由于村里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不少学生辍学在家或早早外出打工。

2018年春,后龙村辍学学生近百人,占全县的十分之一。“控辍保学攻坚任务艰巨,当地讲瑶话、壮话和桂柳话的群众都有,沟通都是个问题。”回忆起刚驻村的情景,自治区财政厅派驻后龙村第一书记于洋感触很深。但他还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组织瑶族、壮族学生和家长开会,请当地干部用方言讲一遍政策,又请法学专家释法说理,再以自己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讲述求学经历。这招很有成效,村里的辍学孩子一年比一年少。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个深度贫困村的教育状况有哪些新变化?金秋10月,记者走进后龙村探访,发现“天街”已经成为一条旅游观光、健身锻炼的登山步道,村民出行的要道变成了蜿蜒的水泥路,村里建起了漂亮的小学和幼儿园,当地群众生活和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0月14日,后龙村刚下过一场雨,山间的气温降了几度,却挡不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打着伞从家里出发约10分钟到村中心小学,不一会,教学楼传出琅琅读书声。“通过我们的宣讲教育,加上交通越来越便利,村民和外界接触多了,大家都觉得读书很有用。”于洋说,现在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辍学。

“不读书,就很难走出这座大山。”后龙村瑶族老人罗启芳经常用自己的经历和村民讲这个道理。他家的一面墙上贴满奖状,是自己4个孩子的学习成果。虽然家境不宽裕,但他坚持借钱供孩子上学:“现在学校离家近,娃娃又能享受助学补贴和申请助学贷款,读书比以前容易多了,我的大儿子就要大学毕业了,家里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后龙村的改变是凌云大力开展教育扶贫的体现。近年来,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工作思路,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教育惠民政策宣传、优化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落实资助政策等措施,做好适龄儿童少年摸底排查和劝返工作,实现贫困户子女“零辍学”,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89.06%提升到2019年的94.52%。

补齐教育硬件短板。2016年以来,该县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硬化项目共692条1108.8公里,构建“村村通、户户连”的农村公路网,畅通贫困学子求学路。同时,实施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工程,新建凌云县中学、第四幼儿园等学校,改扩建泗城镇中心小学、下甲镇初级中学等10余所学校,全面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大通铺”问题,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配置。

构建就读保障体系。该县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制,构建“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就读保障体系,实行帮扶干部与贫困学生“一帮一联”,确保贫困学生资助对象“应补尽补、应助尽助”。2019年,全县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类补助、助学金3886万元,受益学生6万多人次。

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加快推进“县管校聘”试点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在待遇方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为特岗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实现同工同酬待遇,为乡村留住优秀教师。

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该县还统筹帮扶资金在特少数民族聚集区,采取集中和分散办班两种形式开办盐田班、启航班、白鹭班等教育扶贫资助班级,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提高特少民族学生的入学率和在校巩固率。

关键词:畅通求学路 扶智拔穷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