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民企

云上村的新希望

2020年10月19日 10:18  |  作者:吴志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是中国光彩事业发起人之一。从1994年至今26年来,新希望集团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已达50多亿元。四川省大凉山地区属于脱贫攻坚中的“三区三州”,那里也正是新希望集团最早参与扶贫并做得最深入的扶贫战场。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在2017年的“光彩事业凉山行”大会上,新希望集团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在当地建立6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带动5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企业在大凉山探索出精准扶贫的“喜德模式”和“昭觉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榜样在全国推广。9月初,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探访新希望的“昭觉模式”。

■■云端深处小山村

9月10日早上8点,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城。

大凉山的秋天来得早,一场秋雨一层寒。大清早,我们在小雨中上路,目标是海拔3000米左右的小山村———特口甲谷村。在彝族语言中,特口甲谷村的意思是“云端上的村庄”。特口甲谷村有118户人家,其中贫困户62户共289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以及其他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在脱贫攻坚之初,那里的贫困识别发生率高达54.8%。新希望集团的“昭觉模式”就落户在那里。

青山薄雾中的乡镇道路上,人不多,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上学的孩子。三三两两,有的是大孩子领着小孩子走,有的大孩子还背着小娃娃,或打着伞、或就光着头在微雨中行走。

车辆爬高走低,海拔渐渐升高,拐弯常常有,我们被颠得“七荤八素”。司机告诉我们,“路是这两年才新修的。你们去的那个地方,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就更走不动。出村要好几个小时。”

虽然被颠得难受,但大家也有心旷神怡之时。行至一处山顶,司机放我们下来休息。雨正好停了,我们站在观景台深呼吸,雨后森林的气息很清新,有菊花的香气。有人放手一指远方:“那片山底下发白的,最远端的,是邛海。再近一点,你猜是啥?”

大棚!大棚白花花一大片,晃眼一看还以为是湖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扶贫办负责人李朝辉告诉大家,大凉山还是有比较独特的自然优势,这里的蔬菜瓜果可以打“稀缺牌”。要么别人种不了,我可以种;要么市场没有了,我这里有晚熟的。

“这些年赶上了脱贫攻坚好时候,交通条件改善,政策支持也多,大凉山开发了不少现代农业,今非昔比啦!”李朝辉感叹地说。

娃娃在上学,大山深处藏着成片的大棚。这是我们在路上最深刻的印象了。

时雨时晴,渐渐地,我们走在一条崭新的马路上。雨后地面上的黄色、白色交通线如同新刷上一样。新希望“昭觉模式”就从这条新马路开始。

特口甲谷村就在这条蜿蜒数千米的新马路边上。上午10点半左右,我们到达新希望六和特口甲谷村现代化养殖基地。400多头大肥猪正在出栏装车,准备运往西昌,因为涉及防疫,我们只能在基地的后门远观。

李朝辉说,这个厂子的员工大部分是当地的,“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当地骨干,他们干得不错。”

基地的对面,就是特口甲谷村。深深浅浅的云雾飘忽不定,高山草甸子上,天蓝色屋顶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散落。穿行20分钟左右,我们到了新希望六和特口甲谷村现代化养殖基地员工汉呷里博的家。

汉呷里博,27岁,彝族。家里的客厅堆放着装荞子(荞麦)的大号粮桶、一小堆又黑又小的土豆,都是今年新下的粮食,火塘就在客厅里。黑黑瘦瘦的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爹。

汉呷里博只有小学文化,是基地饲养员。家虽然近,但他每周只有周末回家。“基地养猪不是我们原先那种随便养养,管理、消毒都很严格,我来回跑麻烦。”

2018年之前,汉呷里博在家务农,种荞麦、土豆,养鸡、养马、养当地的黑金猪,日子过得紧巴巴,是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第一批被招入企业的,月收入大约在3000元左右,每年还可以拿到3000元分红。

汉呷里博家的客厅有一个描得五彩缤纷的木柜,是他结婚时打的柜子。柜子描画了红五星、天安门、彝族花鸟,还有一幅画着车流的跨江大桥。

“你去看过这种桥吗?”

“没有。希望以后去。”汉呷里博笑着回答。

村里大部分人基本是文盲,都不太通汉语,走出山村去打工其实很困难。汉呷里博的足迹只到过县城,他的汉语还是来到企业之后慢慢练出来的。

汉呷里博送我们出村,一路上,他聊到了今后的生活。“我准备送孩子去城里上幼儿园学前班,让老婆租房子陪读。这笔钱,我现在能拿得出来。”

“哦?”记者很好奇。

“以前我们这里的小孩读一两年书就回家放牛、养羊,没有读书习惯的。我是村里招的第一批企业员工,我的那点文化成了我的优势。现在,我要让孩子从小受教育,学讲普通话,他们以后的生活就会比我更好。”汉呷里博说。

■■“这个项目瓦吉瓦”

特口甲谷村的老村长叫土比阿地,50多岁,也是长得黑黑瘦瘦。据说他算村里的首富,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

“我读到初中的,后来没眼光,留村里了。我的一个乡亲,上了民族高中,读了大学,是我们几个乡最早的大学生了。在县政协工作过。”土比阿地不无遗憾地与记者聊。

因为搞运输,土比阿地确实先富了起来。但是,特口甲谷村是一个弱资源、弱劳力的深度贫困村,想要带着大家一起富,老村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希望六和养猪基地落户后,土比阿地说:“这是圆了我的梦想了,也是圆了大家的发财梦。”

当地传统养猪模式是靠天养,基本不管理。基地采用的养猪方式,例如人进猪场还得洗澡、消毒,这些在当地闻所未闻;还有,干了是否能兑现赚钱,当时许多村民很有顾虑。土比阿地带头在猪场当了饲养员,还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用自己的选择来触动村民参与这个项目。

“我们的村民都很朴实,能吃饱饭,有房子住,家里面有牛羊,就很满足了。”土比阿地说,村民一家人每月的生活开支大约价值500元,这个项目有工资发,有现金分红,3000元的月工资或者上千元的分红,已经是不小的收入了。

“这个项目瓦吉瓦(好得很)。”土比阿地的脸上笑开了花,对记者竖了竖大拇指。

这个“瓦吉瓦”的项目,开辟了新希望集团的“昭觉模式”。“昭觉模式”之所以选点那里,有几个关键要素,深度贫困村、产业扶贫、多方力量参与。新希望集团整合、运作好这些要素,形成了可以复制推广的新希望精准扶贫“昭觉模式”。

“昭觉模式”采取“政府+扶贫单位+龙头企业+村集体+N个贫困户”的方式,即“昭觉县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新希望六和+村集体+特口甲谷村62户贫困农户”的方式。项目规划修建一个养猪场,年出栏生猪5000头,由新希望公司、村集体组织(由昭觉县政府补贴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扶助)、贫困户(主要依靠扶贫贷款)共同投资。

多方合力,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特点。政府的作用自不必说,那条通往外界的新路,耗资千万元,由银行方面解决,为扶贫企业实施项目提供便利,也解了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难题。

2018年,“昭觉模式”正式在特口甲谷村实施。政府和银行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贴息贷款;龙头企业提供猪苗、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承担疫情、市场等风险;贫困户分享股金分红,并可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

新希望六和凉山新六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杰告诉我们,自2017年基地落户后,2018年11月,第一批生猪出栏,特口甲谷村获得30多万元收益;2019年,村合作社第一次分红,给62户贫困户每户2500元,43户非贫困户每户500元。第二次分红是在2020年7月8日,贫困户每户3000元,非贫困户每户1500元。

现在,该项目已成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来源,已帮助特口甲谷村整村脱贫,曾经的贫困户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特口甲谷村村民住上了政府帮助修建的新居,用上了自来水,还用上了风力发的电,地里有牛羊,有荞麦燕麦,手里有了余钱,这样的生活“瓦吉瓦”。

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养猪行业处于从庭院式养猪向现代化、智能化养猪模式转型迭代的时期,公司将精准扶贫事业与产能迭代更新有机结合,优先在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化生猪产业,围绕养猪项目配套扶贫项目,将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到贫困村,为贫困群众送上脱贫致富的“金扁担”。

截至目前,公司在贫困地区投入的产业扶贫项目100余个,覆盖四川、贵州、甘肃等16个省(直辖市),已帮助56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增收脱贫,帮助2.65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编辑:秦云

关键词:新希望 凉山 扶贫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