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三农人物

裴俊清:一抔汾河泥 一方澄泥砚

2020年10月21日 16:42  |  作者:吴婧姝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裴俊清:一抔汾河泥 一方澄泥砚

正在制砚的裴俊清。 资料图

黄河澄泥砚,不是用石材制作的砚具,而是用过滤后的河泥烧制而成。它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与洮砚、端砚、歙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地处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内,是澄泥砚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裴氏澄泥砚”,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相传开元年间,玄宗皇帝由黄河入汾河,巡幸北都并州(今山西太原),由新任宰相裴耀卿伴驾。船经绛州河段,玄宗见数人站在汾河岸边,从河中捞出几只绢袋。

裴耀卿就是绛州人,上前道:“这是在取汾河沉泥,我家代代制作澄泥砚,陛下愿否一观其详?”

正当玄宗观摩制砚泥胎之时,裴家小孙子一顿玩闹,将掌印深深地印在了砚池里。见众人惶恐,玄宗笑道:“小子有为,敢对御砚下手,将来必是国家栋梁。”由此,绛州一带形成了一个习俗,为初生小儿制作印有其手脚印的澄泥砚,寓意远大的前途。

裴氏澄泥砚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到了“80后”工匠裴俊清的手上。

见到裴俊清时,他正专心为一方砚台雕花,手法温柔,像是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走过一排一排的成品展架,裴俊清告诉笔者,裴氏砚台以河道渍泥为原料,焙烧制成。制成的澄泥砚,质地细腻柔滑,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的特点。

绛州出产澄泥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汾河。汾河上游多是峡谷,水流湍急,到了新绛一带,河道拓宽,流速减缓,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泥沙沉积下来,成了制作澄泥砚的最佳原料。不过,不同地点的泥料,所含成分略有不同,仍需按古法精挑细选,才能烧制出品质上乘的澄泥砚。

随裴俊清来到汾河边,只见工人们将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在汾河里,河水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经第一层过滤后,沉入第二层,滤出细致的河泥。

滤出的泥要放置一年以上,历经冬夏去其燥性,方才可以揉搓成料。裴俊清说:“初选泥料结构不均、成色混乱,需要用刚柔并济的独特手法,将泥料揉搓均匀,保证干湿适宜,颜色中和。”

坯胎打磨成型后,就进入后续的雕刻工序。裴氏澄泥砚的雕刻主题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等。

“从前一方上乘澄泥砚,制作往往要历经数年。现在,澄泥砚制作工艺虽然有了较大改进,采泥等环节都提前完成,但澄泥砚的后期制作,也仍需数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裴俊清说。

制砚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窑内温度、氧气含量、泥料矿物质含量、烧窑时令,这些参数的合度与否决定着一方砚台是否能够成为纹路丰富、色泽艳丽的澄泥砚佳品。

第一次烧窑守夜时,裴俊清偎在古窑附近,丝毫不敢懈怠。“想烧出好砚,每个时段都很关键。”

在严格把控烧制工序的情形下,澄泥砚的色泽纹理仍然有其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虽带来惊喜,但也为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增加了难度。取料耗时,烧制不易,澄泥砚成品率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通常来说,能保证40%的成品率已属不易。于是,对待烧制成功的澄泥砚,裴俊清往往兴奋不已:看其材,泥料温软;摸其身,润滑细腻;掂其重,丰盈厚实;听其声,清脆利落。

子承父业,将裴氏澄泥砚真正作为品牌推广出去,是裴俊清的努力方向。

基于这一理念,裴俊清从地方习俗出发,创制出了“婴幼儿手脚印澄泥砚”。他说,澄泥砚原料为土,出于水,以禾木烧之,雕之以金,成之以火,五行俱全,以砚为伴,也别有一番文化内涵。这项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澄泥砚新的含义与功能,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如今,裴俊清在自家的制作工厂开设了体验环节,尝试用更加灵动亲民的方式,让澄泥砚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澄泥 泥砚 裴俊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