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读书>要闻

向着诗的理想境界步步进发

———评崖丽娟的诗集《无尽之河》

2020年10月30日 12:26 | 作者:王纪人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无尽之河》

《无尽之河》

去年和今年,崖丽娟接连出版了《未竟之旅》和《无尽之河》两本诗集,演绎了一次诗界少有的速度与激情,真心令人啧啧称奇。

《未竟之旅》以爱情诗为主打,塑造了一个爱情独行者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抒发了在漫长的未竟之旅中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期盼和等待,以东方式的克制陈情,把一种失爱的痛苦予以诗化。在《无尽之河》里虽然这个主题仍有草蛇灰线般的延续,但已经逾越了同质化的抒情。

在诗集的点题之作《无尽之河》里,诗人写道:“如果爱有源头/溯源而上,定然看见/青春的激情/波光粼粼”。“青春的激情”成为新诗集中一个重要的“爱情剖面”,从而回到了爱情的本源。《文字游戏》突破了克制的陈情,呼喊“我愿是烈熖,是海洋”“可能还会变成狂风暴雨/闪电般呼啸苍穹”。随风而逝的爱情虽然无法唤回,但又何苦无休止的怨艾?不如“温暖相送”“这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她把爱情视为滋养激情和希望之火,“将我托举,高高飞翔”。诗人似乎不再把失爱的痛感作为抒写的重点,而是更多讴歌爱情赐予的激情、浪漫、灵感和想象。孤寂和绝望也不再成为唯一,“给凋谢的花/留下疼痛的灿烂/用薄荷清凉的绿丝线/缝合滚滚红尘的创伤”。爱即使成为一种无可挽回的情殇,但一种至爱可以比盛开的花美,比湛蓝的天空和大海更加辽阔和深邃。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于诗尤甚。崖丽娟在《无尽之河》的第一辑“爱情剖面”里把爱情喻为“一出生命大戏”,在两部诗集里都反复抒写。虽然后一部仍有前一部的余音,但显然诗的视野相对开阔了,诗的胸襟也更豁达了,诗的思想更为深刻了。在她的“爱情剖面”里,爱情从扁平到立体,从同质到多元,从对瞬间的捕捉到对永恒的追寻。在第二辑“岁月屐履”、第三辑“灵魂颤音”和第四辑“吉光片羽”中,诗人抒写岁月的仓皇、光阴的不可虚掷、季节轮回中的思绪、把博爱留在心口的愿望、在回忆的光照下丰饶的往昔、重读经典的精神呼吸,以及让流水的日子过得芳香甜蜜……与小说详尽的描绘和叙事不同,诗对日常的关注总是主观的、情绪化的。诗人不可能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怀着切身感受和分明的爱憎。在《痛苦》中她写道:痛苦“似一束火苗,安静的燃烧”“在静寂的沉默之后,会否/有一天自己崩裂呐喊”。在《雷池》中她自责过于拘谨和自缚的人生:“用层层盔甲/堆砌一间安全屋”。在《致灵魂》中,她谴责自己的灵魂“扼杀我的希望和梦想,囚禁我的爱和勇敢/让我变得逆来顺受/我所有智慧/仅用于生存,你几乎杀了我/你贏得了这场战争”。诗人的这一反思,也可以用来代表不止一代人的反思。

崖丽娟诗中指称的“灵魂”,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其人格结构是和谐统一的,如果不再协调互相冲突,就会处于失常状态。比如超我过于强大,令自我丧失,本我被压抑。或者反过来本我如脱缰野马、自我恣意膨胀,超我萎靡失控。人格的分裂、人性的撕裂,在每个时代都可能发生。对此观照、指陈和反思,应该是诗的一种责任。崖丽娟的诗写得流畅易感,是中国式的当代诗,而非翻译体的当代诗。有的诗人诗风晦涩,似乎只有晦涩至极,方能显出其深奥玄秘。其实好的诗首先要言之有物,抒之有情。澄明、含蓄、象征、意象、意境、韵味才是好诗永无止境的追求。相信崖丽娟会自觉向更高的境界进发,一部胜过一部。

《无尽之河》还有一个特色是在不少诗篇的右下角印有二维码。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其中一个二维码,即可听到该首诗的声情并茂的朗读音频,从而使作为印刷品的诗集,兼具了有声读物的功能。为此作者邀请了王苏、方舟等22位文艺家和主持人组成了朗读者团队,用专业水准的朗诵,为《无尽之河》增色添彩。现代高科技的媒介手段,使无声的诗篇与音乐、人声相结合,让诗歌得到无远弗届的传播。从对诗歌的普及而言,她是深为用心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诗亦然,中国的当代诗同样以境界为最上。读《无尽之河》,宛如看到崖丽娟正在诗的阶梯上向着理想的境界步步进发。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编辑:罗文

关键词:爱情 进发 无尽之河 步步 步进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