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针对儿童的9大暴力,你知道多少?

2020年11月03日 09:15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10月28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消除对儿童的暴力工作手册》发布会暨首届儿童友好伙伴论坛在京举行,会上众多专家一致呼吁多方联动,消除对儿童的暴力侵害。

低头玩手机不管孩子,也是暴力吗?

父母低头玩手机,不管孩子,也是一种对儿童的暴力吗?

为了提升公众对儿童暴力伤害的敏感性,10月28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消除对儿童的暴力工作手册》发布会暨首届儿童友好伙伴论坛”在京举行。

《消除对儿童的暴力工作手册》(简称《手册》)从提高认识、转变范式角度讲解了对儿童的暴力一般形式、危害及性质,提高认识、应对和处理暴力的做法,同时介绍了支持儿童、家庭、学校、社区参与式预防和干预。

《手册》中划分了9种针对儿童的暴力类型,即:忽略暴力、精神暴力、身体暴力、性侵犯和剥削、同伴欺凌暴力、自我暴力、有害习俗暴力、与大众媒介相联系的暴力、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棍棒底下出孝子”,“忽视、歧视、语言伤害”以及上述提到的“父母低头玩手机,不管孩子”,均属于儿童暴力的范畴,其中后者被确切定义为忽略暴力。

忽略暴力,通常指儿童照料者有能力照料孩子、并有一定的知识和途径向相关部门获得医疗、出生登记或其他服务时,却未能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未能保护儿童回避危险等。被忽略的孩子往往会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其身体和心理健康。

“实际上,针对儿童的暴力定义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要宽泛得多。”据《手册》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介绍,自2019年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委托,由她带队开展针对儿童的暴力认知和有效传播方式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工作手册,力图为基层儿童工作者提供服务参考。

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在成长早期遭受暴力,不仅使其身心发展、行为及社会交往受到影响,而且这些创伤很可能影响儿童成年后信任关系、亲密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增加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卜卫希望,《手册》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儿童暴力的内容,提高对儿童暴力的敏感性,了解发生问题的性质和原因,了解处理问题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大家共同努力消除对儿童的暴力行为”。

政协委员为儿童保护发声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

“如何保护儿童免遭家庭暴力,学校、幼儿园无疑是重要一环。”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卫生院副院长资艳萍提交了一份《关于切实开展反家暴教育和激活强制报告制度的提案》。

“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反家庭暴力教育,发现幼儿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案中,资艳萍建议将反家暴内容纳入对教育机构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职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常规培训中,需要纳入识别、处理家庭暴力(包括履行强制报告制度义务)的内容,并作为对教育机构的评估指标之一。”

针对当前虐待儿童事件时有发生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提出应尽快完善防控救助体系。

在他看来,频繁发生的虐待儿童极端事件,反映出我国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某种缺失,部分公众仍然存在儿童无权利且为父母“私有财产”等传统错误理念。由于此类事件处理机制不够完善、专项保障资金不足、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等原因,导致公共部门无法对虐待儿童事件进行全面有效干预。

为此,金鹏辉建议切实增强社会法治意识,构建积极主动的干预体系和多层次的社会监督体系,如设立全国统一的虐待儿童举报热线和支援网站,对可能发生儿童暴力侵害的家庭进行监测和上门排查等,尽早发现并确保为受虐儿童提供全方位救助服务。

“鉴于暴力侵害儿童行为可能带来严重健康和社会后果,解决暴力行为实际也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其他目标作出积极贡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处长彭文儒坦言,暴力侵害对儿童的影响持久深远。

在我国,通过预防和应对方面的系统性儿童保护方法来解决暴力问题,将是最行之有效的举措,这些行动已经刻不容缓。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原副主席赵东花强调,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各类家长学校建设,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受委托监护人在儿童心理健康、营养健康和疾病预防、安全自护、法治教育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能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10月17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广受公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完成第二次修订,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推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迈入新时期。

这让无数基层儿童工作者感到兴奋。此次发布的《手册》也特别指出,乡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儿童主任应担负起了解社区儿童暴力状况的职责,及时报告儿童暴力,对于需要法律帮助的案例,要协助儿童或报告者报警、求医等。

从2010年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20个村试点儿童主任的项目模式,到10年后儿童主任队伍发展壮大遍布全国每一个村居并被列入国家政策,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建立的基层儿童工作者队伍有4.8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以及66.3万名村(居)儿童主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代表芮心月表示,《手册》的发布,将帮助儿童主任以及其他社区工作者对儿童面临的暴力风险或遭遇的暴力侵害做出响应、报告并采取后续行动。同时,帮助他们为儿童和家庭增能赋权,将对消除儿童暴力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消除对儿童的暴力侵害需要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的多方联动,只有大家了解对儿童暴力的形式,危害,重视儿童暴力侵害问题,并由政府牵头,社会组织及各方专家积极参与下建立预防、发现、处理儿童暴力侵害的相关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地建立保护儿童的强力后盾。”参与首届儿童友好伙伴论坛的专家学者一致如此认为。由于不是所有针对儿童的暴力都需进入法律程序,《手册》中建议居委会、村委会、学校或当地社会组织可成立专门机构来接受暴力投诉,儿童也可以投诉并寻求帮助。

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在强制报告制度中,谁来报告、报告给谁、报告的内容、报告后对受害儿童的支持与保护、如何保护报告人等。“此次发布的《手册》不仅把儿童作为受害者,还作为了解决处理问题的行动者。同时,对成年人的支持也给出了清单。”在卜卫看来,有效链接资源,通过儿童参与的方式给儿童赋权,才能真正阻断暴力侵害的代际传递,才能真正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

为了支持基层儿童工作者开展消除儿童暴力侵害的服务,中国公益研究院也计划推出一系列“消除对儿童的暴力”讲座以及相关工具产品。

编辑:王慧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