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政策解读 时评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页>扶贫>人物

“新农人”白玉亮:扶贫路上,青春无悔!

2020年11月03日 10:48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忙碌着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正值青春韶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甘愿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偏远落后的乡野;他们有理想、有才华、有志气,乐于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他们的别样青春。

每位“新农人”背后,都有各自热血且感人的脱贫致富故事,本期记者采访了33岁的陕西绥德小伙白玉亮,希望通过讲述他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新农人”,同时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如今,手工挂面和米脂小米成了不少在外陕北人思乡产品的首选,也是很多外乡人认识陕北美食的“敲门砖”。

如今,手工挂面和米脂小米成了不少在外陕北人思乡产品的首选,也是很多外乡人认识陕北美食的“敲门砖”。

难忘家乡那片土地

“一提到陕西,很多人都会想到漫天的黄土、低矮的窑洞和头上裹着白羊肚毛巾在黄土高坡上放羊的老汉。但我总会和他们讲,黄土高原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漫天的风沙已经成了历史。”记者联系到白玉亮时,作为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二后生手工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他,正在山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顺着他的镜头可以看到,虽然深秋树叶几近凋零,但树种得很密集,隔几米便可见到一棵。

今年是白玉亮回家乡的第7个年头。“回来了就找到了根,日子过得有盼头,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除了忙事业,忙里偷闲时白玉亮还会和老乡一起唱唱陕北民歌、扭扭秧歌。

问及他对“新农人”的理解,白玉亮说:“父辈做农人纯粹是为了生活,他们几乎没有选择,所以也总是一成不变地做一样的事情。而我们是自己选择做农人,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这份事业,觉得它有意义。”

白玉亮毕业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曾经当过两年火车司机,有着还不错的收入。“走出大山工作是我们家乡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主要出路,家里人也都觉得,受过教育的娃就该走出这座大山。但我一直觉得,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也可以成为年轻人的舞台。”

7年前的一条微博,让白玉亮再也坐不住了。“当年陕北的红枣也有人在网上卖的,但几乎无人问津,没想到通过微博上的一些大V转发分享后,得到了电商平台的关注,没几天就卖完了。”

“太神奇了,新媒体的东西我也一直在玩,我肯定也行。”一直跃跃欲试想回家干翻事业的白玉亮终于找到了“理由”。

2013年6月1日,白玉亮正式辞职回乡创业,从零开始学习电商销售。按他的话说,“那天是儿童节,我也是提醒自己,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白玉亮在直播 受访者供图

白玉亮在直播 受访者供图

能有好价格,为什么不好好种地?

在绥德,年轻人被称为“后生”,白玉亮在家排行老二,因此老乡们都称呼他“二后生”。

白玉亮喜欢这个名字,他觉得这带着特有的家乡味道,因此把所有社交软件上的名字都改成了“绥德二后生”。

刚回老家时,白玉亮让多年来只见后生走、不见后生回的乡亲们有着诸多的不理解,甚至白玉亮的父母也不理解他的决定。“这个后生肯定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回我们村里来好吃懒做。”“待不了几天他就又得走。”……面对村里人的议论,白玉亮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无奈地笑笑。

“当时年轻,一腔热血只想着把家乡好的农产品推荐给更多人,对这些声音也不那么在意。”白玉亮反复说,“我一直相信,只要坚持做自己相信的对的事情,理想总有一天是可以实现的。”

在质疑声中,白玉亮的农产品网店开业了。“刚开始几乎是24小时在线,电脑提示音一响立马接单,经常半夜三四点起来回复消息,差点神经衰弱了。”顾客不多,白玉亮就珍惜每个有缘进店的人,他相信,服务品质可以赢得未来,因此从沟通到包装物流,白玉亮把每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善用新媒体,也许是这一代“新农人”的最大特点。白玉亮是最早一批微博用户,现在他的短视频平台也有近5万粉丝,他通过各种平台直播、视频、图片分享家乡美食美景,也分享陕北文化。

“深秋的黄土地尽显古朴厚重苍凉。”“想念故乡的那口面了。”很多网友因为白玉亮的分享,愈发想念家乡,也有很多朋友同学寻到了他的网店,找那一口家乡的味道。

“新媒体缩短了顾客和优质农产品的距离。真正优质的农产品再加上优质的服务,产品复购率很高,能够卖上一个好价格。能有好价格,为什么不好好种地呢?”很快,白玉亮的网店步入了正轨。

“这个好后生靠谱咧”

“二后生有路子,能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个消息很快在村里传遍了,很多老乡尝试把小米等农作物拿到白玉亮家里帮着销售,很快村民们便拿到了比之前高不少的收入,这个原本不靠谱的后生在乡亲们眼里也变了样。

“二后生,我把今年的小米拿来了,不着急给钱,你卖出去再说。”村民们不再急着拿钱,因为一来二往,他们发现:“这个好后生靠谱咧!”

产品越来越多,品质和服务依然如一,白玉亮的网店经营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客源也越来越稳定。

“有时候订单太多了,都没时间干别的,就是忙着打包、发货。”白玉亮忙不过来,店里开始招人,村里好几个贫困户都成了白玉亮的员工。

2016年腊月,村里贫困户老李愁眉不展地找到白玉亮,他的上百头山羊滞销,希望白玉亮能在网上帮着卖卖。“我没在网上卖过羊,您别着急,我答应您,一定尽力试试。”听了白玉亮的话,老李频频点头。

“没想到卖得那么好,没几天几百头山羊就卖光了,老李笑得特灿烂,嘴角都要咧到耳朵根了。”白玉亮笑说。

随着网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白玉亮不再局限于收购本村村民的农产品,周边乡镇很多农户也都把农产品拿了过来。白玉亮能带动大家发家致富的名声在十里八乡越来越响亮。

“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产品更不好卖,得亏有二后生这个在互联网上卖的路子。”在村民们口中,似乎越来越多地提起二后生的名字和他的好。

“我的家乡还有太多的好产品”

在陕北榆林市东南部的吴堡县,濒临失传的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了近千年。2011年,这项传承千年的手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Ⅱ》热播,让很多人认识了“张爷爷”空心挂面的手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白玉亮把目光聚焦到了空心挂面上,他希望让更多人吃上这口“天下第一挂面”。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个下午,我背个包就进村去找师父学手艺。”白玉亮回忆,师父当时看到眼前的年轻人有些吃惊,给他煮了碗面就让他回去。师父说:“念过书的娃没人学这个的,你吃不了这个苦。”

软磨硬泡下,白玉亮才留了下来,一待就是半年。

制作空心挂面,每天凌晨便要起床,和面、切面、搓面、醒面、晾晒……足足20几道工序,温度湿度的控制也丝毫不能马虎,到将近太阳落山,那一捧挂面才能展现在眼前。

“做挂面看着容易,实际掌握门道不容易,5000多斤面粉下去,我才知道怎么绕开各种坑。”白玉亮说。

2017年,白玉亮与国家级贫困县绥德白家渠村十几户贫困户一起成立手工挂面合作社,引进了新型产业——手工挂面制作技术,形成了挂面产业。

如今,手工挂面和米脂小米成了不少在外陕北人思乡产品的首选,也是很多外乡人认识陕北美食的“敲门砖”。

手工挂面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由合作社统一运营策划销售,挂面年产值300万元,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单品。2019年挂面的销售额近500万元,来合作社上班的乡亲们在不耽误春耕秋收的同时,每年至少增收一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上千陕北青年受白玉亮的影响,开始电商创业之路,有些还选择回到家乡,也成为了“新农人”中的一员。

这些年白玉亮收获了很多荣誉:新浪网十大县域网红——网络精准扶贫突出贡献奖、2018淘宝网直播盛典农人主播、绥德县十佳青年等。谈及这些荣誉,白玉亮并不谦虚:“这些是我早就想到会有的,因为我一直相信,这片黄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的。”

“未来我希望和更多农户一起,把挂面产业做大,我们家乡还有太多好的农产品,我希望都能通过互联网卖出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陕北,把黄土高坡上发生的幸福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白玉亮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一边把视频连线的镜头移向远方,只见农家的房屋影影绰绰,各家烟囱炊烟袅袅,氤氲着整个村庄。“相信村庄里会发生更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而故事里将会有更多年轻人的身影……”白玉亮笃定地说。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挂面 新农人 陕北 家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