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致敬“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④ “那时,是真的拿命在拼”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贾崇清

2020年11月05日 10:51  |  作者:刘喜梅 张嫣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若非必须,近期不要前往新疆喀什地区。”

全国各地的各级疾控部门,近日几乎都对辖区居民发出了内容相似的提醒,以尽最大可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贾崇清所在的甘肃省兰州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贾崇清是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疫情刚刚发生时,他担任兰州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防和治,是新冠肺炎战‘疫’的两个重要战场。如果说临床医生从事的诊断治疗是下游‘减存量’的工作,那么疾控人从事的则是上游‘控增量’的工作。前者拯救的是具体的一‘个’人,后者防范的则是宏观的一‘群’人。我们针对全人群发出疫区出行提醒就是如此,只有控制上游,才能缓解下游。”接通记者的采访电话,贾崇清开门见山,语气坚定。

少为人知的幕后英雄

流行病学调查617例、采集病例样本8100余份,出动700余人次为各类病例活动区域和隔离场所消毒150余万平方米,指导和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学习、企业和交通检疫站工作人员800余人次,承担了伊朗、沙特、俄罗斯等国12架包机2763名境外入境人员的集中隔离任务,1114名境外零散返回人员的过渡留观任务,湖北、北京、新疆等地中高风险区4166名人员的留观检测工作……这组数据,是贾崇清和他的团队,从2020年1月底到今年10月的工作小结。

但因为疾控工作者多在幕后,公众对贾崇清以及和他一样的众多疾控人如何开展工作以及工作的重要性,所知不多。实际上,拥有“疫情防控前线战士”之称的疾控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专业防线。

“我们要担负起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的检测,要深入一线追踪每一位患者的就诊情况、可能的感染来源、排查每一位密切接触者,要完成重点区域的消杀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比如流调,通过调查才能弄清感染来源,才能将相关的密切接触者尽早进行隔离,进而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贾崇清向记者介绍,早一刻发现、早一刻隔离患者,就意味着早一刻掌握疫情防控的主动权,就可以让更多人免遭病毒的威胁。

但要获得高质量的流调数据并不容易。

“我们当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对象,基本都是机场、高铁站转送过来的有疑似症状的人,以及各地推送过来的密切接触者。这些人,有的在医院隔离病房,有的在集中隔离点,有的需要面对面访问,有的可以电话调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但很多人不理解、不配合流调工作,要么拒绝回答、要么随口胡编、要么记忆有误,往往需要多次询问才能追踪到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贾崇清笑言,网友们常称呼从事流调的疾控人员为战“疫”中的“福尔摩斯”,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的疾控幕后战士,工作量大、危险性高。

众志成城阻击疫情

“1月25日,甘肃全省启动一级响应,我们接到了要组建疫情应急处置队的通知。这意味着,我要带领一群新兵蛋子打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仗,且‘敌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我们只能争分夺秒‘武装’起来。”曾在毕业那年迎战非典的贾崇清,工作17年来一直奋战在国境卫生检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一线,把自己练成了一名“老兵”。也因为“老兵”身份,他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保持了十二分的警惕。

应急处置队由28名队员组成。其中,仅有4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来自兰州新区疾控中心,而另外24名医务工作者为各基层医疗机构临时抽调而来,他们都在30岁以下,几乎都没有传染病学背景。

“因此,怎么快速成军打胜仗,成了一个艰难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制订各种管理方案、技术方案,需要对抽调人员进行培训,需要加紧储备防疫物资,需要设立交通检疫站,需要规范设置隔离点,需要到机场车站指导,需要对基层进行督促,往往半夜还需要带人去寻找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第一例流调、第一次采样、第一场消毒、第一个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他都亲自打头阵,理顺各个关键环节,然后才让组员上阵。

贾崇清说,春节前后的几天,也因此成为了他整个抗疫过程中,最难熬的时段之一。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有五六场会议,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甚至连续三四天睡不了觉。“有好几天感觉整个人完全是懵的,恨不得有成百上千个‘分身’帮自己干活。”

“边学边干效率最高!”这是贾崇清同疾控中心的几名“老兵”商量之后达成共识。于是,他们就老带新、一带三,甚至一带五,做流调、搞消杀,手把手地教“新人”,迅速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

队伍提升战斗力的过程中,还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比如,46岁的副主任医师王琴,她的口头禅是‘年轻人背不动喷雾器,还是我上!’女同志杨丽丽当时怀有身孕9个月,她主动承担了每日传染病网络监测、应急物资调配工作,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别人劝她休息,她就说:‘我能行,你们不要嫌弃我!’”这样的场景,让贾崇清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也在这次抗疫经历中,他真正刻骨铭心地悟到了一个词———众志成城。

“这个词,也是中国抗疫取得重要阶段性胜利的法宝。”贾崇清意味深长地向记者表示。

“身着白衣,心有锦绣”

在兰州新区组建应急处置队意义重大。

这个开始建设仅有8年的国家级新区,建成了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网,其中兰州机场是甘肃第一门户,是全省“外防输入”的重中之重。而在新区的职教园区,还有数万学生入住,新区还有多个大型项目密集上马,人员流动十分频繁,聚集性疫情风险极高。除此之外,当时的兰州新区疾控中心还几乎是全国最“袖珍”的疾控中心,仅有6名在职工作人员———这就是贾崇清在疫情最初面对的情形。

“抗疫的第一战场,是关口前移、外防输入。从1月21日起,我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去机场,其中前10天最多一天跑了5次。我们既要帮助机场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又要做好人员培训;针对省级多次督导的短板问题,还要及时督促机场落实整改措施;和机场、海关、边检、公安等部门,也需要反复沟通。”贾崇清清楚地记得,经过10来天的运转磨合,才终于理顺了国际国内发热患者的转运、衔接流程。

但挑战又接踵而至。

3月3日,国家决定把伊朗包机返回人员的集中隔离任务放在兰州新区,一天之内就要承接。这是我国首次从境外安排包机接回公民进行集中隔离,此前全无经验,没有模式可循,全世界的眼光都盯着甘肃怎么做。

贾崇清利用长期从事口岸卫生检疫、熟悉空港管控情况的优势,机场、海关、边检、公安、交通等部门反复沟通,按照“链条式”流程梳理出了信息对接、登临检疫、筛查引导、人员转运等9大关键环节,为建立集中隔离“闭环运行”管理机制提供了有益探索。他亲自带领11名护士,从机场出口将入境包机的回国人员逐一引领送上转运车辆、无缝衔接转至隔离点或定点医院。

“3架包机311人,其中37人被确诊,风险和挑战可想而知。当时全省抽调了几百名医护人员全力保障,年龄最大的58岁。大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既要承担人员转运、进出管控、检查采样、健康监测,还要负责送餐、送物、消毒、收集医疗垃圾和废弃物,但没有人因为风险和辛苦叫累。”这段难忘的历史至今仍常常让贾崇清心潮澎湃,当14天隔离期满,最后一个人离开隔离点向大家鞠躬致谢时,很多医务人员潸然泪下。

3月12日,伊朗回国人员集中隔离任务尚未结束,甘肃省又决定对境外零散返回的人员实行留观检测,之后由各市县派车接回继续隔离。在联络机制还没建立之前,甘肃省内几十个市县派来的负责人全部找贾崇清,手机天天被打到发烫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最高峰的3月14号,他接通了405个电话,未接电话和微信、QQ消息等更是不计其数。整个三月份,他的手机通话记录高达7000多条。

“那时候,是真的拿命在拼。”回忆起平均每天要接打200个电话的工作日常,贾崇清坦言,作为一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他们和临床医护人员一样,从事的也是无硝烟的战争,他们同样“身着白衣,心有锦绣”。

编辑:何方

关键词:贾崇 崇清 隔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